道德真经集义(元刘惟永)

道德真经集义
经名:道德真经集义。元刘惟永编集。十七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道德真经集义卷之一
凝远大师常德路玄妙观
提点观事刘惟永编集
前朝奉大夫太府寺簿兼
枢密院编修丁易东校正
道德经
考异:河上公本分《道德》为二篇,今从王辅嗣本。
道君曰: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心之所同得。道者亘万世而无弊,德者充一性而常存。老子当周之末,道降而德衰,故着书九九篇以明道德之常,而谓之经,其辞简,其旨远,学者当识而深造之。
黄茂材曰:道也者,莫不由之以生也;德也者,莫不得之以养也。天地以此生养万物,故不穷;至人以此生养一身,故不死。道与德虽有二名,实相为用,不可离也。今世学者乃分上经为道,下经为德,甚非作书之旨,当总谓之《道德经》可也。
石潭曰:《老子》之解多矣,以学儒者解之,多以儒之所谓道者言之,若程泰之、林竹汉之类是也。以学释者解之,多以释之所谓性者言之,如苏颖滨、本来子之类是也。皆不得其本意,盖儒者之所谓道,乃日用常行事物中之道,而老氏则以虚无自然者为道。岂可强以合之於儒?释氏之所谓性者,乃露裸裸、赤洒洒之性,老氏之所谓道者,乃形神俱妙之道,岂可强而合之於释?虽曰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然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其所指地头则不可不明辨之也。盖老子专指虚无为道,而儒者则谓形而上者之道、不离乎形而下者之器;释氏专指真空为性,而不杂乎形气,而老子则欲形神俱妙而与道合真。此其所以不同也。若各据本教而言之,不惟失老子之宗指,亦自失其宗指矣。至於道家之解如白玉蟾之类,固是本色,然但一向好高而务简径,其辞多不可晓,反成郭象之注《庄子》焉。故今之为解,一以老子本教言之,庶不失老子之本意,又不敢如玉蟾辈好高而辞意不明焉。学者详之。
道可道章
考异:河上公作《体道章》,赵实庵作《显理会真义章》,今从明皇本。
唐明皇疏此章:明妙本之由起、万化之宗源,首标虚极之强名,将明众妙之归趣。故可道可名者,明体用也;无名有名者,明本边也;无欲有欲者,明两观也;同出异名者,明朴散而为器也;同谓之玄者,明成器而复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