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论

道德真经论
经名:道德真经论。宋司马光注。四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都玉诀类。原经无章名,今据王弼本补。
道德真经论卷之一
司马氏注
太史公曰:老子着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后人因其篇首之文,名上篇曰道,下篇曰德。夫道德连体,不可偏举,今从本名。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世俗之谈道者,皆曰道体微妙,不可名言。老子以为不然,曰道亦可言道耳,然非常人之所谓道也。名亦可强名耳,然非常人之所谓名也。常人之所谓道者,凝滞於物。所谓名者,苛察缴绕。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天地,有形之大者也,其始必因於无,故名天地之始日无。万物以形相生,其生必因於有,故名万物之母日有。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边际也。万物既有,则彼无者宜若无所用矣。然圣人常存无不去,欲以穷神化之微妙也。无既可贵,则彼有者宜若无所用矣。然圣人常存有不去,欲以立万事之边际也。苟专用无而弃有,则荡然流散,无复边际,所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者,非有非无,微妙之极致也。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美善有逵,为众所知,非美之至者也。
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
凡事有形迹者,必不可齐。不齐则争,争则乱,乱则穷,故圣人不贵。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用智若禹之行水,行其所无事
行不言之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
万物作焉而不辞,
心之出也,物或未之。物至而应,无所辞拒。
生而不有,
存养万物而不取以为己有。
为而不侍,
圣人於天下不能全无所为,但不恃之以为己力耳。
功成不居。
不自满假。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贤之不可不尚,人皆知之。至其末流之弊,则争名而长乱,故老子矫之,欲人尚其实,不尚其名也。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