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调气经

太清调气经
经名:太清调气经。不着撰人。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
太清调气经
《仙经》云:从半夜子时服九九八十一,鹦呜时八八六十四,日出时六六三十六,食时五五二十五,禺中四四一十六。夫前法是世人及旧经相传,妄为习服,虚役岁月,徒履艰辛,功效无成,久而反损。盖由不服元气,不识深根,诸如此流,举世共矣。遂令久服无验,神谢气萎乎。慕道之流,虚损性命,遗巡之际,即枉正年,甚可哀矣!探非正道,不可依行。
又旧经云顿休粮服气法,昼夜计十二时,五百四十咽,如此十二时,周而复始。
夫人壮年之时,凶荒於利欲,未知正气,奚思摄养,息志安神?及渐年衰,五脏已损,不渐修补,卒即绝食,元气未充,俗食已绝,两未相接,遂致危亡,思欲全身不可得也。又云以咽多为限,以饱为功。
夫人初服气,百日之内微通,及周已往,关节始开。初顿服即致饱,及成气疾,腹肚胀闷,绝非正道。初宜少服,三年后任意多服,但初功人,支节未开,肌肤犹闭,顿即多服,腹肚胀闷,如何得安?又云日中巳前为生气,日中巳后为死气,生气可.服,死气不可服,是何言也?
夫人每日虽三顿食,或以为客他乡,或公事驱迫,节候失时,遇食即餐,岂候时节,气亦如此,但有即服,无思生死之气。
又云鼻长引气,口满即咽,然后一吐须少,每引须多。夫服气之道,本名胎息。胎息者,如婴儿在母腹中,十个月不食而能长养成就骨细,筋柔握固守一者,为无思虑故,含元气之故,忽出母腹即吸纳外气,有啼叫之声,知乾湿饥饱者,即失元气也。今鼻引而咽者,外也,不堪服之。又云:取生气趁五方,以心面相当,存思想念,初从东方青气,次南方赤气,次西方.白气,次北方黑气,次念中央黄气,皆须以心想念五方气色,服之。此即非正也。
夫服气者,先以无思无虑,绝绿息念,即兀然和气自至,因而咽之,各归其位,无所不定。且五方各在五脏,何须思念?有念.即有绿,起绿起即心不定,心不定即气不安,气不安即无自然,无自然即气失度,气失度即纳邪气,纳邪气即病有所生,病有所生即百病相注。故《黄庭经》云但思一部寿无穷。非各别住,俱脑中列位次,坐向外方,所存在心,即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