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渊源

诗学渊源 民国 丁仪 ●卷一 ○古今韵说 诗与言有以异乎?胡诗独有韵也?曰:诗与言无所殊,古人与诗所谓长言者也,而古语、散文多谐,不独诗也。特其意浅不足感人心,乃衍为诗歌,而比兴兴焉。然言韵者亦非古。古人有均而无韵。均者,均其声也。颅甯人曰:“考自汉魏以上之书,并无言韵者。”知此字必起于晋宋之间矣。 元周伯琦《六书正讹》曰:“单出为声,成文为音,音和为韵。”李松石《音监》曰:“上古论字而未言声,逮曹植制四十二契,始有三千余声之说,其后僧宗彦作《四声等第图》,乃有六干声之广。汉魏以来之书,但言音而未言韵。魏左校令李登虽倡《声类》十篇,然亦未言韵也。其后晋之吕静因声类而撰《韵集》,于是有韵书之称。至齐汝南周彦伦辨平仄,著《四声切韵》,始有平、上、去、入之分。梁沈约本彦伦之书,借《毛诗》以为依据,参以己意,分配各韵,撰《四声类谱》。梁陈之际,诗科渐兴,隋唐以后,益重诗学,故学者莫不宗之。” 各家韵书,如王该《韵集》、周研《声韵》、阳休之《韵略》、李概《音韵决疑》、周思言《声韵》、杜台《韵略》、李节季《音谱》、释静洪《韵英》、张谅《四声韵林》、刘善经《四声指归》、夏侯咏《四声韵略》、王斌《四声论》,今皆澌灭无存矣! 齐梁之前,未言韵而言音。郑康成、孔安国、王肃、徐邈诸人有《十三经音》。戴逵、傅奕注《老子》音,李轨、王穆注《庄子》音,高诱注《鸿烈》音。以上各家音注,互有异同。陆德明《释文》曰:“汉人不作音。”或谓郑康成等撰《诗》、《书》音者,皆后人伪托云。其后唐孙《唐韵》及《经典释文》出,而诸书皆废。惟究古者,犹时取则焉。《宋史》、《明史》所载韵书叠出,几及百家。今所传者亦惟《广韵》、《集韵》、《五音集韵》、《古今韵会正韵》、《汉隶分韵》数编而已。 顾甯人《音学五书》曰:“三代以上,言文不言字。李斯、程邈出,文降而为字矣。两汉以上,言音不言韵。周颐、沈约出,音降为韵矣。”宋王应麟曰:“隋陆法言为《切韵》五卷。”宋陈振孙《书录解题》曰:“韵书肇自陆法言,于是有音同韵异,若东、冬、锺;虞、鱼、模;庚、耕、清、青、蒸、登各部之分。汉魏以前,未之有也。”唐孙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