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学

,道通为一,凡诵吾书,皆可于斯二语领之矣。所惧智悲未圆,语多有漏。每思一义,理奥例赜,坋涌奔腾,际笔来会,急不暇择,修词易刺,止期直达所见,文词亦自不欲求工。况少有神悟,又决非此世间之语言文字所能曲达,乃至非此世间之脑气心思所能径至。此古之达人,悼夫词害意,意害志,所以宁终默尔也。庄不云乎,千世而一遇大圣人,知其解者犹旦暮也。夫既巳着为篇章,即堕粗迹,而知解不易,犹至如此。何哉?良以一切格致新理,悉未萌芽,益复无由唔入,是以若彼其难焉。今则新学竞兴,民智渐辟,吾知地球之运,自苦向甘,再惭吾书未餍观听,则将来之知解为谁,或有无洞抉幽隐之人,非所敢患矣。成书凡五十篇,分为二卷,首界说二十七条。华相众生叙于虫虫虫天之微大弘弧精舍
仁学界说二十七界说
一、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
二、以太也,电也,粗浅之具也,借其名以质心力。
三、通之义,以"道通为一"为最浑括。
四、通有四义:中外通,多取其义于《春秋》,以太平世远近大小若.一故也;上下通,男安内外通,多取其义于《易》,以阳下阴吉、阴下阳吝、泰否之类故也;人我通,多取其义于佛经,以"无人相,无我相"故也。
五、"仁"亦名也,然不可以名名也。恶名名者,故恶名;知恶名,几无仁学。
六、不识仁,故为名乱;乱于名,故不通。
七、通之象为平等。
八、通则必尊灵魂;平等则体魄可为灵魂。
九、灵魂,智慧之属也;体魄,业识之属也。
十、智慧生于仁。
十一、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
十二、仁者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十三、不生不灭,仁之体。
十四、不生与不灭平等,则生与灭平等,生灭与不生不灭亦平等。
十五、生近于新,灭近于逝;新与逝平等,故过去与未来平等。
十六、有过去,有未来,无现在;过去、未来皆现在。
十七、仁一而已;凡对待之词,皆当破之。
十八、破对待,当参伍错综其对待。
十九、参伍错综其对待,故迷而不知平等。
二十、参伍错综其对待,然后平等。
二一、无对待,然后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