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烛闲谈

,此则舅姑在者,亦有“庙见”矣。盖新妇初来,自祖以上,苟其生存,礼必当见。今既殁而行庙见之礼,亦准情酌理之至者。但古义不可不知,须知“庙见”二字,实不祥之语(又案:朱子定《仪礼》取“三月祭行”为舅姑存者之通礼,三月奠菜为礼之变者,附于祭行之后)。
归宁之礼,今世通行,说者谓为非礼。然亦人情所不容已者,安得遽谓之非礼乎?近见黄元同《礼说略》,有“妇人归宁”一条,考之颇详。其言曰:“旧说女子之适人者,不归宁其兄弟。故父母在则归宁,殁则否。是说依据《诗序》,以周窃疑其不近情,尝举此以间诸当世硕儒,则曰:”《记》言“女子子既嫁而反,兄弟不与同坐食”,是古人严男女之辨也。‘以周谓女子子之归宁,不必与兄弟同坐食,且归宁于父母在时,岂可同坐食于兄弟乎?是不与兄弟同坐食,初无分父母之在不在,而父母殁之不归宁,正不关于不同坐食之故矣。因反复思之而得一解焉,为之说曰:《诗序》三言归宁不得,并以嫁诸侯适异国为文,此固据诸侯言之耳。诸侯娶于异国,其往反之为涂远,为时久,为礼繁,故父母殁不归宁也。若大夫以下不外娶,则归宁其兄弟者有之矣。郑笺序曰:“国君夫人父母在则归宁,殁则使大夫宁于兄弟。’郑据国君夫人礼立说,甚得《序》意。《仪礼》‘丧服不杖期’章曰:”女子子适人者,为其昆弟之为父后者。‘传曰:“妇人虽在外,必有归宗。’郑注曰:”父虽卒犹自归宗。‘贾疏曰:“知义然者,父母在,嫁女归宁父母,无须归宗子。传言妇人虽在外必归宗,明是据父母卒者。’又考之《丧服经传通例》凡女行于大夫以上曰嫁,行于士庶人曰适人,此云‘女子子适人’者,是据大夫以下言(鬯案:行于大夫以上曰嫁,行于士庶人曰适人,今据”适人“为大夫以下之妻,似尚唐突。大夫一层也)。则大夫以下之妻,虽父母殁而有归宁者审矣。特非国君夫人之礼也。郑笺《诗序》言‘国君夫人于父母殁,则使大夫宁于兄弟’,其注《仪礼》又言‘父虽座,犹自归宗’,合读二文,夙疑顿释。”
或谓古人,婿父与女父无相见之礼,故《仪礼》无婿父女父相见之文。予谓《士相见礼》次于《昏礼》之后,安知非即指男女两亲家相见邪?且《小戴》、《士相见》独无义,亦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