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斋古今黈

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迨至庄襄王之元年。卒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奏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韦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如史迁所记。韦昭所解。三川之与三河大不相类者。谓伊水、洛水并河为三耳。一则。卷十。宋明帝下脱应劭风俗通义。载霸陵薄葬。亦被发掘。而其陵中物。乃与前书本纪绝不同。晋书索綝传。刘曜入长安。时三秦人伊桓、解武等数千家。盗发汉霸、杜二陵。多获珍宝。帝问綝曰。汉陵中物何乃多耶。綝对曰。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供山陵。汉武帝享年久长。比崩而茂陵不复容物。其树皆已可拱。赤眉取陵中物不能减半。于今犹朽帛委积。珠玉未尽。此二陵是俭者耳。据劭、綝之言。知霸陵所谓薄葬者。乃特比余陵差少耳。劭说与前书不同者。前书盖从史笔。劭说盖从所闻见。容有一误。然质诸晋书。劭说为得其实。一则。卷十。诗曰。人涉卬否。下脱日者李君显道。号称鹿山人。瞽而慧。论人间事极有理致。因叹风俗之偷。乃曰。吾欲使天下无目之人有灵识。略依在古。皆习为乐师伶人。其少壮有力而不屑为伶伦者。可官给碓硙。使自食其力。不必如我辈以口舌为衣食。此亦正风俗之一端也。李覃怀人一则。卷十一。后汉光武纪。下衍葛稚川一则。业已刻成。识误于此。此书苏天爵名臣事略作四十卷。元史因之。黄琴六以十二卷为足本。以大典所收在此本外者。疑为十一卷之尾。十二卷之首脱文之中。然此书每卷止十四五叶。十一、十二并卷亦十四叶。补遗两卷共二十八叶。似非两半卷所能容。《荃孙)疑四十为十四之误。则多寡相称。明刻缺后两卷。又无序跋。似非完本。传钞时又误合十一、十二卷为一耳。施北研跋。以为李治非李冶。《荃孙)考元王恽中堂纪事卷三。征君李治。授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注。李仁卿。栾城人。前进士。)金少中大夫程震碑。栾城李治题额。石本作治。为北研得两佳证。可订诸书传写之失。光绪壬寅上元后一日。江阴缪荃孙跋。

又案。元遗山集寄庵碑。先生子男三人。长曰澈。方山抽分窑冶官。次曰治。正大中收世科。征仕郎。高陵主簿。次曰滋。兄澈弟滋。偏旁皆从水。则仁卿名治。更无可疑者。癸卯春三。《荃孙)再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