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正录

“是学问中人也。”于是即偕叔静往晤之,且以生平管见就正。谬蒙许可,每日夕,即造与谈。袁子曰:“大丈夫居世—番,须有是大学问”。惜某目下琐琐,不及尽请益奈何。余因反复请证。袁子益喜曰:“俟某归,得稍宁息,即事此言。”十余日来,余以午节返山中,而袁子亦以羁族事不暇,遂致睽隔。方切怀思,忽袁子告别,于次日返里。余低徊久之,愧以无以赠,且恨心期未尽表露,而性命之计,未尽发明,恐辜千里同心之义也。敢略举平日所见,草述之,以就正有道云。时康熙戊午五月六峰弟陆世忱拜书。 就正录
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此二句,是盂氏指出,千圣学诀。吾人用功,不在远求,只在此处寻头脑便得。若不能向心上做功夫,徒在事物上寻讨,气魄上支撑,才识上用事,到底存心,曰求放心,存即所以不放也。
归到心内,非是要人遗却世务。存心功夫正在世务内做出,遗却世务,并是异学,不惟无可信,人且当群起而攻之。吾人为学,焉肯类是?所谓归到心上者,乃是以心为主。事事物物,行行止止,无不长存此心。譬之串子穿钱一条索,俱在手中,故曰一以贯之也。自圣学不讲,大道不明,人都即事作心,其下焉者无论,即上焉者,亦拘于格套,往往做一、二好事警行,便以为尽进。不知好事善行,固是圣功,然其所以好,所以善处,俱归自心,反复揣度,看他从何处起,从何处出,便知本心所在。
昔象山先生与杨慈湖论本心,慈湖不识。一日,因慈湖断扇讼,因谓之曰:“适见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即敬仲本心。”慈湖言下大悟。
可见为学不识本心,终非善学。所谓行不着,习不察,其弊若此。
故吾人今日为学。先要体认此心,认得明白,然后可以下手。今人无不自言有心,其实不知心在何外,他只将憧憧往来当做心。殊不知此皆一切纷扰,一切缘感,一切意念。若教他除去此等,别认出一个真心来,他便莫知所措。
天天下有一名必有一实,今既名为心,自有所以为心者在。何得以纷扰缘感意念竟当做心。会须体验寻讨识出心来,方许有进步。天下万物皆有形有迹,唯心不可以形迹来。无声不嗅,空空荡荡,向何处寻觅下手?会须悟出原故,养出端倪,方见人世间有如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