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贡举志

学,再保其行,试而升之省,是犹里选之遗也,而久弃为具文。是上凭科举,曰付至公,故试而得士,若博之中呼,其取之失人,若奕[10]之遭负。何则?非有参验之详观考之素可赖也。督学使者,数岁一至,事烦日寡,无裕于施教,故士以益荒。宜岁令县令察举民年十五以上,能通四书及占一经,性行淳谨者,上之守而登之学。其轻狡者,虽才不右,督学官考校黜升之法,必本之性行,责之大[11]守,审验当否,而惩奖施焉。间有幸举者,不延矣。陈建又言,项安世云,举天下之才而一之于科目,入是科者,虽饕餮、梼杌必用,出是科者,虽周公、孔子必弃,宜朱子以为教愈详,取弥精,澄汰再三,而其具不越乎无用之空言,愈弊无益也。夫致治以贤才为本,求才以兴廉察孝为先。经曰: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传曰: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此务本论也。李克曰: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此察廉方也。苏轼顾诽之曰:上取孝,则勇者割股,怯者庐墓;上察廉,则敝车羸马,恶衣菲食。苟可以中上者,无不用。夫上贤好德,人之秉懿,上好下甚,王治之大几也。上诚敦笃尚行,为天下先,而执此之政,如金石四时,坚久不易,则天下之士争相刮磨。举人者,求无负于知人;举于人者,求无负于所举。纵其有好名徇私之流,殆其鲜矣。况好名而矫于善,不犹愈于[12]好名而肆于恶耶?且天下固未有无弊之法也。然荐举之取士也,择而后用,其失也一二;科举之取士也,用而后择,其失也八九。谓宜特设孝廉一科,取行著乡闾,学通经史,博访严试,优遇隆礼,并居词科之上,庶乎人笃自修,而国有真才之用也。嗟乎!议者不乏,行者最尟,贡举弊于今,殆甚于委地而滔天者矣,曷不率由旧章哉!
[1] 元朔当在元封之前。
[2] 丛书集成初编本作“特”。
[3] 丛书集成初编本按:“得”疑“后”之讹。
[4] 丛书集成初编本作“诸”,当是。
[5] 丛书集成初编本作“裒”,当是。
[6] 丛书集成初编本按:句疑有脱误。
[7] 丛书集成初编本按:“民”疑“明”之讹。
[8] 丛书集成初编本按:下“宣”字疑衍。
[9] 按“监”疑“滥”之讹。
[10] 丛书集成初编本作“弈”,当是。
[11] 丛书集成初编本作“太”,当是。
[12] 疑脱一“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