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客谈咸丰七年国耻

粤客谈咸丰七年国耻 篠 园撰 距今八十一年,清咸丰七年丁巳(西历一八五七年)冬十一月十四日,两广总督叶名琛,以拒英人入城故,英人兴师,攻陷广州,名琛身为俘虏。是役之纪事,首见同月二十二日广州将军穆克德讷、广东巡抚柏贵、都统双禧、双龄、关监督恒祺、布政使江国霖、按察使周起滨等联衔奏报。(同年十二月尚有粤绅御史何璟、湖南巡抚骆秉章等先后奏报,均详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卷十七。)次见无锡薛福成著「书汉阳叶相广州之变」一文(详「庸盦文集续编」卷下)。复次见「清史稿」邦交志及叶名琛本传。然或则官书,辄多掩饰;或则外省人笔记,语焉不详。从来信史,须求诸乡曲里巷之言,自以粤中父老见闻为真切。兹篇承粤友赠稿,据称三十年前得诸故老口述者。余以其大有关于信史,特为整理,作成有系统之记载,以实余杂记中,而仍题日「粤客谈二云云者,示不敢掠美也。顾余捉笔草此篇时,种种感想,浮诸脑际。其一,耆英之回避责任以故酿祸胎。其二,名琛之昏庸骄蹇以激生事变。其三,外人入城,本无关轻重,清廷谕旨,一再为言,粤人狃于三元里之役(清道光二十一年,西历一八四一年),一时之排外热狂,未免过甚。其四,始强终馁,骤经暴力之压迫,不能支撑,御侮又复不彻底。其五,汉奸纷纭,为虎作伥。此皆民族对外之弱点。迄今国难严重,什佰于曩时,而谬种流传,犹觉八十年如一日,有若干事项,堪以印证者。是则最可哀而滋可惧也已。 溯自鸦片战争结束而后,道光二十二年(西历一八四二年)七月,和议告成,缔结江宁条约;约中之第二款,开放五口(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通商。于是上海、宁波各处,任听外人往来,毫无限制。惟粤民强悍,独严海客进城之禁。而英人之侨居城外互市者,又远在乾嘉之间。据闻雍正三年英人初来粤,载黑铅、番钱、羽缎、哆罗、哗叽诸物求互市,未几去,嗣后时有往来。迄嘉庆十四年,地方大吏,始明定互市章程。其时英人所居,名夷馆(与十三洋行比邻),咫尺城闉,不得逾越,夙引为憾。自二十三年,耆英(耆为签订江宁和约之首席全权)奉使入粤办理善后,英方即以为言。二十四年,耆调任粤督。翌年之夏,闽省又有准许进城之例,英方复申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