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囟经

气平,则和而无苦。胎若劣,而强得藏飬,至生亦乃多疾。二仪纯阴之证,升杂真一者,谓“阴发阳”,则父精薄,妊当成女也。六脉诸经皆发阴证,若血盛气衰,则肥而劣气;若气盛血衰,则瘦而壮气。余藏、妊之气皆同男说。孩子处母腹之内时,受化和之正气,分阴阳之纪纲,天地降灵十月,而化万物以生成。随其时变,大理清纯化成祥瑞之基,全真道一,故生成焉。一月,为胚精血凝也;二月,为胎形兆分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动以生也;四月,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五月,五行分藏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滋灵也;七月,精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元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生人也;十月,气足万物成也。太乙元真在头曰“泥丸”,总众神也,得诸百灵,以御邪气。陶甄万类,以静为源,是知慎于调护,即以守恬和,可以保长生耳。故小儿瘦痾,盖他人之过也。
颅囟经卷上脉法
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若有脉候,即须于一寸取之,不得同大人分寸。其脉候未来,呼之脉来三至,吸之脉来三至,呼吸定息一至,此为无患矣。所言“定息”,呼气未出、吸气未入,定息之中又至,此是平和也。若以大人脉五至取之,即差矣。如此七至以上,即为有气;或脉浮如弓之张弦,此为有风,并可依后方合药治之一。或七至以下,此为冷候,亦宜依后方合药疗之。或诊候取平,或忽而不见,沉浮不定,伏益根平者,此为神鬼之病。且合求祟,续宜使药。或桃柳枝汤浴,煎饮子为使,一两颗桃心。
孩子脉呼吸十五至以上、三至以下,皆死矣。
颅囟经卷上病证
初生小儿鹅口、撮噤,并是出胎客风着颅、脐,致有此。可以小艾灸三壮二及烙之愈。
初生小儿至夜啼者,是有瘀血腹痛,夜乘阴而痛则啼。
初生小儿一月内,乳痢如胶,是母寒气伤胃所致也。
初生小儿一月内,乳痢如血,是母胸有滞热所作也。
初生小儿一月内,两眼赤者,是在胎之时,母吃灸煿、热面壅滞,气入胎中,熏儿脑所致也。
小儿温热,皆因从气热而搏胃气。然若下之,平气即愈,气虚则生惊而变痫。
小儿惊、痫,一从虚邪、客热相搏而生。其候当用补飬安和即愈,加以性冷及太过即死。
小儿哕、逆、吐,皆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