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胀玉衡

又有痧刻之续。凡以因时所犯,略采异验为集,夫亦谋诸同人,非敢以自矜也,幸天下不以多赘而忽诸。
大清康熙十七年戊午岁季秋吉旦郭志邃右陶文载识
凡例
──言有不实,治有不效者,一句不载。
──药有不当,用有不明者,一味不入。
──据症用治,立方制宜,非痧不录。
──按脉阅筋,恐人有误,详之有据。
──砭刺痧筋,必须紫黑毒血,据为实见。
──载杂症,仅取兼痧,诸病虚实,悉在所略。
──心腹痧痛,刮放即愈。不烦医药者,不重加载。
──治验不过一二三四,惟略见治法为准,余不多赘。
──余近地气禀柔弱,故方中分两,从乎减少,便能取效。此虽传示四方,不敢多加。
──制方分两甚少,若遇西北,风高土燥之地,刚强勇壮之人,其分两必须加倍,或加二倍三倍,方能有效。
──饮汤规则:云稍冷者,九分冷一分温也;云微冷者,八分冷二分温也;云微温者,冷者四分之三,温者四分之一也。
卷之上
痧症发蒙论
夫君子生于斯世,不屑为天下无所用之人,则必求为天下所必需之人,故君子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盖良相济世,良医济生,其所以行我心之不忍者,事有相符,而道有相类也。余于伤寒、痘疹、惊风、虐、痢与夫胎前产后等症,俱所潜心,姑不具赘,独是痧之一症,缓者,或可迟延;急者,命悬顷刻。在病家必当诚心请救;在医者必当急为赴援,非若他症之可以迁延时日,姑且慢为调治也。迩来四方疫气时行,即今丑寅年间,痧因而发,乡村城市之中,俱见有此等症。或为暗痧,或为闷痧,或为痧痛,或为落弓痧、噤口痧、扑鹅痧、角弓痧、盘肠痧,或又因伤寒、虐、痢与夫胎前产后等症,而痧兼发,甚至阖门被祸,邻里相传,不可重悼。余尝遇此等症,临危急救,难以屈指。其治之大略,有三法焉:如痧在肌肤者,刮之而愈;痧在血肉者,放之而愈,此二者皆其痧之浅焉者也,虽重亦轻。若夫痧之深而重者,胀塞肠胃,壅阻经络,直攻乎少阴心君,非悬命于斯须,即将危于旦夕,扶之不起,呼之不应,即欲刮之放之,而痧胀之极,已难于刮放矣。呜呼,病濒于死,谁不伤心,痧症至此,信乎非药不能救醒,非药莫能回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