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

古俎豆观也。惟有长洲张璐极力尊崇。而其中多有强为组合之心。仍非尊崇本意。故余尚论药性。每从实处追求。既不泥古以薄今。
复不浓今以废古。惟求理与病符。药与病对。俾炎帝救世之真心。默与余论相合。而不失其尊崇之意。是亦余心之素望也矣!
上编
绣按是书编次。悉从药性气味类载。如补火则以补火之药一类。滋水则以滋水之药一类。
散寒则以散寒之药一类。泻热则以泻热之药一类。以便披阅。但人药性不明。或以仓卒之会。
药次有难稽查。仍照古式分以草木金石鸟兽。另立篇目附于卷末。并于各药之下注立先后号次。以便照号检对。
上编\卷一补剂
温中
人身一小天地耳。天地不外阴阳五行以为健顺。人身不外水火气血以为长养。盖人禀赋无偏。则水以附火。火以生水。水火既足。则气血得资。而无亏缺不平之憾矣。惟其禀有不同。
赋有各异。则或水衰而致血有所亏。火衰而致气有所歉。故必假以培补。俾偏者不偏。而气血水火。自尔安养而无病矣。第其病有浅深。症有轻重。则于补剂之中。又当分其气味以求。庶于临症免惑。如补之有宜于先天真火者。其药必燥必裂。是为补火之味。补有宜于先天真水者。其药必滋必润。是为滋水之味。补有宜于水火之中而不敢用偏胜之味者。其药必温必润。是为温肾之味。补有宜于气血之中而不敢用一偏之药者。其药必甘必温。是为温中之味。补有宜于气血之中而不敢用过补之药者。其药必平必淡。是为平补之味。合是诸补以分。则于补剂之义。已得其概。又何必过为分别云。又按万物惟温则生。故补以温为正也。万物以土为母。甘属土。故补又以甘为贵也。土亏则物无所载。故补脾气之缺陷。无有过于白术。补肝气之虚损。无有过于鸡肉。补肺气之痿弱。无有过于参耆。补心血之缺欠。无有过于当归。是皆得味之甘。而不失其补味之正也。其次补脾之味。则有如牛肉大枣饴糖蜂蜜龙眼荔枝鲫鱼。皆属甘温。气虽较与白术稍纯。然蜂蜜饴糖则兼补肺而润燥。龙眼则兼补心以安神。荔枝则兼补营以益血。惟有牛肉则能补脾以固中。大枣则能补脾以助胃。鲫鱼则能补土以制水也。且绣尝即补脾以思。其土之卑监而不平者。不得不藉白术以为培补。若使土干而燥。能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