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门

则泄。
【注 经曰:脾气实则腹胀,不足则为溏泄。盖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胃为阳,脾为阴。阳病者,上行极而下,是以脉见于胃,而病见于脾也。】
久风为飧泄。
【注 风乃木邪,久则内干脾土,而成飧泄。故曰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平人气象论
尺寒脉细,谓之后泄。
【注 夫阳气生于阴中,尺肤寒生阳之气少矣。阳气衰于下,故主虚泄。泄则亡阴,故脉细也。】
泄而脱血,脉实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注 泄脱之病,气应虚散而脉反实,此脉证之不相应,正气乱也,故难治。】

 玉机真脏论
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
【注 脉细,心气虚也。皮寒,肺气虚也。肝主春生之气,气少,肝气虚也。泄利前后,肾气虚也。饮食不入,脾气虚也。盖邪之所凑,其正必虚。是以邪气盛者死,正气虚者亦死也。五脏之气,皆由胃气之所资生,浆粥入肾,泄注止,肾气复也。】

 太阴阳明论
食饮不节,起居不时,则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月真)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注 入五脏,谓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太阴病则五脏之气皆为之病矣。脾气逆则胀满,太阴为开,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而为飧泄,久则为肠澼矣。】

 咳论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
【注 五脏之气,与四时五行之气相合,故五脏各以所主治之。时而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上乘于肺而为咳,甚则上行极而下为泄痛矣。】

 举痛论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注 寒气客于小肠之间,转入于肠内,故不成积聚,而为后泄腹痛也。】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注 肝主怒而藏血,怒则肝气上逆,故甚则呕血,木气乘脾,故为飧泄。】

 痹论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注 肠痹者,兼大小肠而言。小肠为心之腑而主小便,邪痹于小肠,则火热郁于上而为数饮,下为小便不得出也。大肠为肺之腑,而主大便,邪痹于大肠,故上则为中气喘争,而下为飧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