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门

暑而自病,故恶臭,而证状脉诊皆属乎心也。】
伤暑得之为正邪。
【注 正邪,本经自病者也。伤暑为正邪,火自病也。】

伤寒论 【汉 张机】

 中暑有三证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注 汗出恶寒身热而不渴者,中风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中暍也,《金匮》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注 病有在表,有在里者,有表里俱病者,此则表里俱病者也。发热恶寒,身重疼痛者,表中暍也。脉弦细芤迟者,中暑脉虚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者,太阳经气不足也。小有劳身即热者,谓劳动其阳而暍即发也。口开前板齿燥者,重有热也。似喘喝不止,故前板齿干燥。若发汗以去表邪,则外虚阳气,故恶寒甚。若以温针助阳,则火热内攻,故发热甚。若下之以除里热,则内虚而膀胱燥,故淋甚。徐氏曰:此条无治法,东垣以清暑益气汤主之,所谓发千古之秘也。】
太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注 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身热脉微弱者,暍也。身体疼重者,水也。夏时暑热,以水灌洗而得之。《金匮》以一物瓜蒂散主之,或云五苓散。】

脉诀 【晋 王叔和】

 暑得虚脉
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荣益气莫蹉跎。

活人书 【宋 朱肱】

 中暑
中暑伏热深,累取不瘥,其人发渴不已,酒蒸黄连丸主之。

 暑湿合病为湿温
其人尝伤于湿,因而中暑,湿热相薄,则发湿温,病苦两胫逆冷,腹满,又胸多汗,头目痛苦,妄言,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治在太阴,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变,名曰重暍,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白虎加苍朮汤主之。

 夏月调摄法
凡盛暑冲热,切不可以冷水洗手面,大损人目。
夏一季,是人脱精神之时,心旺肾衰,肾化为水,至秋始凝,及冬乃坚,是故尤慎房室,固养精神。

仁斋直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