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九十三 脏腑门
黄帝素问

 生气通天论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注 四时之气,风寒暑湿也,言四时之邪匪只病阳阴之气化,而更伤五脏之有形,盖病久则传化也。】

 金匮真言论
夏气者病在脏。
【注 夏时阳气发越在外,脏气内虚,故风气乘虚而内薄。】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之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注 夫人之始生也,负阳而抱阴,是以背为阳,腹为阴。督脉循于背,总督一身之阳;任脉循于腹,统任一身之阴。夫外为阳而有腹背之阴阳者,阳中有阴阳也;内为阴而有脏腑之阴阳者,阴中有阴阳也。】
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注经脉生于地之五行,而上应天之六气,故凡论经脉先配合五脏五行,而后论及于六腑。】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注 夫心为阳脏,位处上焦,以阳居阳,故谓阳中之阳。肺为阴脏,位处上焦,以阴居阳,故谓阳中之阴。肾为阴脏,位处下焦,以阴居阴,故谓阴中之阴。肝为阳脏,位处下焦,以阳居阴,故谓阴中之阳。脾为阴脏,位处中焦,以太阴居阴,故谓阴中之至阴也。】

 阴阳应象大论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注 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理者,皮肤脏腑之文理。言清阳之气,通会于腠理;而阴浊之精血,走于五脏,五脏主藏精者也。四肢为诸阳之本,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此言饮食所生之清阳充实于四肢,而浑浊者归于六腑也。夫脾主四肢,又曰手太阴独受其浊,盖浊中之清者,由脾之转输而充实于四肢,浊中之浊者归于六腑也。】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注 化五气者,化五行之气也。肝志为怒,心志为喜、脾志为悲,肺志为忧,肾志为恐,以五气而生五脏之志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注 天之邪气,由形层而入于里阴,故感则害人。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