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五十二 泄泻门

黄帝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注 肺属金,王于秋。逆秋收之气则伤肺,肺伤至冬为飧泄之病,因奉藏者少故也。盖秋收而后冬藏,阳藏于阴,而为中焦釜底之然,以腐化水谷。秋失其收,则奉藏者少,至冬寒水用事,阳气下虚,则水谷不化,而为飧泄矣。】

 生气通天论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注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阳病者,上行极而下,是以春伤于风,乃为洞泄。】

 金匮真言论
长夏善病洞泄寒中。
【注 夏时阳气在外,里气虚寒。长夏湿土主气,风入于经俞,即内薄而为洞泄,风木乘虚而胜土也。脾为阴中之至阴,不能化热而为寒中也。】
故冬不按蹺,长夏不病洞泄寒中。飧泄而汗出也飧泄而汗出也 此句《素问》金匮真言论作「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注 按蹺者,按摩导引,引阳气之通畅于四肢也。冬时阳气伏藏,若导引其四出,则无以奉春生夏长之气,是以有洞泄寒中之病。人能藏养元真之气,必不使邪伤经脉,病在内而为飧泄也。亦不使邪伤阳气,病在外而汗出也。】

 阴阳应象大论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从逆也。
【注 寒气下凝,故生浊阴;热气上散,故生清阳。如清气在下,是上而下降,故飧泄。浊气在上,是下而上凝,故(月真)胀。此身中阴阳反作,气之逆从为病也。】
湿胜则濡泻。
【注 湿淫所胜,则脾土受伤,而为濡泻之病。】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注 春伤风而夏伤暑,谓之重阳。春伤风而飧泄,乃重阳而变阴病也。】

 脉要精微论
胃脉实则胀,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