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山承语

稽山承语 虚生子朱得之述
传于师,习于心,是故书绅之下,已非得意忘言者伍矣。矧兹又出书绅之下乎!惟予衰眊,莫振宗风,追述之永心丧也。
问:正其不正以致其良知,于事物相接之时,其工夫则有着落矣。事物未相接时,如何用功?
师曰:只是谨独。
问:格物以致其良知谓之学,此知行合一之训也。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何如?
曰:正言知行不一之弊。
《中庸》言道之不明、不行,亦言知行不一之故乎?
曰:然。故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师曰:千圣传心之要,只是一个微字,所谓「不覩不闻」也,是所谓「道心」也。「惟精惟一」,只是存此、致此而已。
谦虚之功,与胜心正相反。人有胜心,为子则不能孝,为臣则不能敬,为弟则不能恭,与朋友则不能相信相下,至于为君亦未仁,为父亦未慈,为兄亦不能友。人之恶行,虽有大小,皆由胜心生出。胜心一坚,则不复有改过徙义之心矣。

《中庸》论「前定」,只是良知不昧而已。
董萝石平生好善恶恶之意甚严,自举以问。师曰:「好字原是好字,恶字即是恶字。」董于言下跃然。
天地皆仁之滓。「天下归仁」,万物皆备于我也。
「修道之谓教」以下许多说话,工夫只是修道以仁。
良知无动静;动静者,所遇之时也。不论有事无事,专以致吾之良知为念,此学者最要紧处。
实夫问:心即理,心外无理,不能无疑。
师曰:道无形体,万象皆其形体;道无显晦,人所见有显晦。以形体而言,天地一物也;以显晦而言,人心其机也。所谓心即理也者,以其充塞氤氲而言谓之气,以其脉络分明而言谓之理,以其流行赋畀而言谓之命,以其禀受一定而言谓之性,以其物无不由而言谓之道,以其妙用不测而言谓之神,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以其主宰而言谓之心,以其无妄而言谓之诚,以其无所倚着而言谓之中,以其物无可加而言谓之极,以其屈伸消息往来而言谓之易,其实则一而已。
今夫茫茫堪舆,苍然隤然,其气之最麄者欤!稍精则为日月星宿〔风雨山川〕,〔又〕稍精则为雷电鬼怪草木花汇,又精〔而为鸟兽鱼〕鳖昆虫之属,至精〔而〕为人,至灵至明〔而为心〕。〔故〕无万象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