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尼后集问辩

。岂容因地不真。豪杰之士。断不宜自欺自诳矣。
问。大乘重在内因。今时律师。与人受菩萨戒。可知其内因真否。如或不真。名得戒否。如不得戒。则设犯十重。还以十重定其罪否。
答。菩萨戒羯磨文中。具有观察当机之法。若不能知其内因而妄相传授。不免无解作师之过。彼受戒者。不善无记心中。虽不发戒。然既滥膺菩萨之名。自当依法判罪。非若比丘戒中。竟以贼住论也。
问。忏罪羯磨中。许向小乘悔过。梵网经中。不得向未受菩萨戒者前说此千佛大戒。尚不应向说。况可向悔过耶。又云何通。
答。小乘虽未受菩萨戒。而是住持僧宝。堪受忏悔。又声闻人虽未识长者是父。实是长者真子。非余一切未受戒者可比也。至于半月说戒。遣之令出。则是布萨常规。亦是弹斥微旨。不可执此而难彼矣。
问。梵网初轻戒中。见上座和尚阿阇梨等。应如法供养。四十一戒中。教诫师应教请二师。又五逆加弑二师成七。今授菩萨戒。云何止有一师。既得戒己。称谁为和尚耶。
答。若准经文。似须二师。然璎珞地持。并止一师。又梵网受法。传自什师。载于义疏。亦止一师。所云请二师者。恐即是请佛菩萨耳。所云应如法供养二师。及弑二师成逆。则徧指比丘戒等二师亦可。
问。重定受戒法中。初时问答。既已发菩提愿。云何悔罪之后。复令发于四弘。岂不招重繁之过。
答。菩提心者。非止一发。惟应数发。令菩提心相续不断。况前是审因。今是秉法。前是发心向道。今是誓铠庄严。岂云重复。且如先已请师。像前复请。又如授比丘戒。屏问遮难。僧中复问。亦可云重繁耶。
问。既谓机感有殊。授法不一。则若简若繁。俱无乖舛。既谓增设科条。义因文隐。则直宗一辙。更为痛快。何必会三家成一式。方为契理契机。
答。理无多致。机贵随宜。直宗一辙。其说甚当。但根器不同。习性各别。始予独遵慈氏羯磨。往往有嫌其太略者。既法可融通。何妨参酌。乃敢折衷。会三为一。但用经论成言。更不别加文饰。三典现并流通。想是机宜有在。聊顺一时之机。匪敢执今非古。可用与否。一任后贤。 毗尼后集问辩 湘乡龚定瀛施钱四千二百文敬刻此卷连圈计字二千一百七十五个 同治十三年夏六月金陵刻经处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