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心法

五戒心法 周秉清居士著
心杀之罪恶,在孔孟之教说—为不仁,为无恻隐。在耶墨之教说—为不能忍,为非博爱。在释氏之教说为不慈悲,为造恶因果。而其祸患之所至,能使人群之爱力稀微,社会之风俗浇薄,国家之团结力涣散,以至造成种种战争惨杀之劫运。故修心之道,不惟戒身杀,尤贵戒心杀。
五戒心法
周秉清居士著
第一其心不杀
第二其心不盗
第三其心不淫
第四不起妄念
第五不饮滴酒
第一其心不杀
何谓杀?凡对人与物直接或间接戕其生命,伤其肢体,及绝其生机,均名为杀。若对人与物能不戕其生命,不伤其肢体,并不绝其生机,直接固不为,间接亦不为,如是始名为不杀。
然有时对人与物虽尚无杀之行为,而隐微之间,幽独之内,须臾之顷,一念忽生,或欲有所中伤于人与物,或欲有所不利于人与物,或欲有所报复于人与物,虽是时杀业未成,然杀机即隐伏于是。他日对于人与物所以敢于发难,轻于动作,忍于戕残者,其端实始于此时之一念。故当此一念发生时,虽非身杀,实已名为心杀。
身杀之罪恶在后,心杀之罪恶在先。身杀之罪恶甚著,心杀之罪恶至隐。身杀之罪恶易防,心杀之罪恶难制。身杀之罪恶有数,心杀之罪恶无穷。
心杀之罪恶,在孔孟之教说—为不仁,为无恻隐。在耶墨之教说—为不能忍,为非博爱。在释氏之教说为不慈悲,为造恶因果。而其祸患之所至,能使人群之爱力稀微,社会之风俗浇薄,国家之团结力涣散,以至造成种种战争惨杀之劫运。故修心之道,不惟戒身杀,尤贵戒心杀。
戒心杀者之处心当如何?遇人与物之不如我意者,当谅而恕之。遇人与物之敢于忤我者,当犯而不校。当念人与物之行为,或因无知而误陷于非,而我自身之意见,亦未必无所偏而悉合于理。苟能随时随事如是思维,则嗔念泯而杀机息矣。
戒心杀者,当念杀意之生,确有因果之应。盖爱人者人爱,敬人者人敬。苟反乎是,则害人者人害之矣。害人为因,被人害为果。因果相乘,捷于影响,然此尤其显著易见者耳。戒心杀者,当知杀业之成,非必尽由刀杖,往往一语言之末,一举动之微,当时在我或只图快心逞意,或不过附和随声,原未尝料及戕害其生命,然因我一言一动之影响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