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藏室纂微手钞

,不言而人信,无为而化行,盖得诸此也。故碧虚曰:无思无虑,而心自无为。又云忘功忘名,而进无以为者。如《庄子·逍遥游》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故曰忘功、忘名,而进无以为也。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纂云:神配阴阳,明勋日月,民皆仰#1戴,咸共乐推,麟凤见而嘉祥来,歌谣彰而有以为也。
钞曰:《前汉列传》 第二十八云:公孙弘,苜川薛人也。武帝元光五年,征贤良文学对策。弘曰:臣闻之气同则从,声比则应。今人主和德於上,百姓和合於下,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故阴阳和,风雨时,甘露降,五谷登,六畜蕃,嘉禾兴,朱草生,山不童,泽不涸,此和之至也。故形和则无疾,无疾则不夭,故父不丧子,兄不哭弟,德配天地,明并日月,则麟凤至,龟龙在郊,河出图,洛出书,远方之君,莫不说义奉币而来朝,此和之极也。又云歌谣彰而有以为也者。《孟子·万章章句上》云: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力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於南河之南。天下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狱讼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枢歌者,不枢歌尧之子而枢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今碧虚取以为说,云神配阴阳,明效日月,民皆仰戴,咸共乐推,麟凤见而嘉祥来,谓歌彰而有以为也。此证解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之应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纂云:夫礼者,履也。谓履道而行,辨上下,定贵贱。
钞曰:辨上下者,《易·履卦大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者是也。
纂又云:玉帛交驰。
钞曰:如《鲁语·阳货篇》云: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锺鼓云乎哉。又曰:威仪相答者。《礼记·中庸》曰:礼挥三百,威仪三千,一言以蔽之,曰无不敬。夫礼主于敬,乐主于和,有威可畏谓之威,有仪可法谓之仪。夫玉帛者,礼之物,以表其意者也。锺鼓者,乐之器,以导其和者也。是知严敬中和者,礼乐之本也。玉帛锺鼓者,礼乐之末也。故日玉帛交驰,威仪相答,擎跽曲拳,进退顾揖,此礼之文也。故云末焉。其或交驰相答而莫之应,则至於攘臂而仍之也。
纂云:孔子曰:大礼与天地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