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老堂诗话

民苦楚,血肉狼藉,破产荡业,不胜栲掠,时人目为“白面虎”。杨仪部循吉有《酷吏行》行刺之云:“酷吏面上无慈色,手中长提法三尺。怒肉横生髯奋张,高呼拍案气扬扬。鞭笞在前视如戏,人血纵横流满地。
水浸生荆尚怪轻,铜包大杖犹嫌细。贫穷百姓真可怜,每每见官多被鞭。忍饥忍痛哭向天,公人更觅行杖钱。”刘竟不得其死,可为酷虐者戒。
◎跋
日来酷暑杜门,清晓早凉,颇有以一二种说部诗话等书,或旧钞,或旧刻,助余消遣,此亦家居销暑之一乐也。此册为一书友携至,间其直,云:“新从故家架上取得,特送览,尚未有价。”余属留之。
会触热出门,日午才归,偶一披阅,自序无姓名可考,遍检案头诸家书目,不得《逸老堂诗话》之名。方怅怏,而于卷中得其父俞君宽父之名,是知戊申老人乃俞姓。后又检得陆其清《佳趣堂书目》载是有书,并注云:“俞宽父之子。”然其名字不传,可知书既流传,不患无所稽考也,喜甚!未及买,而已加题识,书魔故智复明,自觉可笑。
明日书友至,如议直不成,尚当向之索酬,方许携去,盖后有得此者,可省检查之劳也。
辛未六月二日,求古居主人记
《逸老堂诗话》二卷,得之江甯严侍读东有所。书中不列乡里姓名,然称魏庄渠马抑之为同乡,则苏之昆山人也。又称祝枝山序其父《约齐漫录》二十卷云“俞君宽父,吴之耆儒”,又以知其人姓俞矣。
其大父醉菊翁亦见书中,然皆不知其名。昆山之俞,唯允文字质甫者最蓍,广五子之一也。考其事迹,又龃龉而不合,此书与《约齐漫录》、《江南通志》及《千顷堂书目》皆不载。虽有诗句,又不为《明诗综》所录,一时无可踪迹。顾其书虽无大过人处,而叙述亦班驳可喜。其论《丽堂诗话》载同官献谀之词,未免起后人之议,尤确论也,为禄而传之。至其祖孙三世之名若字,俟他日得《昆山县志》与《祝枝山集》,再为蒐考云。
卢文召
《逸老堂诗话》两卷,向藏严东有瞩抱经处,嗣为黄尧囿所得。
卢黄均有题跋。粤寇乱后,归昆山赵学南,时馆沪上制造局。去秋七月,又遭兵燹,藏书尽毁,惟此书录一副本,尚存乃兄仲宣处,学地亟为寄示。据两跋语考之,系昆山俞姓所著,而《江南通志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