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砚说辨歙石说
歙砚说辨歙石说 宋 佚名
提要
歙砚说
辨歙石说
提要
《歙砚说》、《辨歙石说》原本不着撰人名氏,陈振孙《书录解题》载之亦云皆不着姓名。左圭《百川学海》刻之唐积谱后,卷末有跋,称绍兴三十年十二月,弟左承议郎尚书、礼部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官迈跋。中称:景伯兄治歙,既掲苏氏《文房谱》于四寳堂,又别刻砚说三种云云。按景伯为洪迈兄洪适之字,则此二书似出于适,然与迈跋三种之说不合。考适《盘洲集》,有苏易简《文房四谱》跋,称说歙砚者凡三家,品诸李者有墨苑,以踵此编。然则此二种葢与唐积之谱共为三种,皆适所刻,以附于《文房谱》之后者,实非适所自撰也。《砚说》兼纪采石之地、琢石之法及其品质之髙下,《歙石说》则专论其纹理、星晕,凡二十七种,辨别颇为详细。如唐询《北海公砚録》见于《郡斋读书志》者,今其本久已失传,惟此书引有两条,及无名氏《砚谱》引有一条,犹可以考见什一云。
歙砚说
唐侍读砚谱云,二十年前,颇见人用龙尾石砚。求之江南故老,云昔李后主留意翰墨,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龙尾砚。三者为天下冠,当时贵之。自李氏亡而石不出,亦有传至今者。景佑中,校理钱仙芝守歙,始得李氏取石故处。其地本大溪也,常患水深,工不可入。仙芝改其流,使由别道行,自是方能得之。其后县人病其须索,复溪流如初,石乃中絶。后邑官复改溪流,遵钱公故道。而后所得尽佳石也,遂与端石并行。按图经龙尾山,在婺源县长城里。唐开元中叶氏得其地,尝取石为砚,不见称于世,故无闻焉。苏易简砚谱云,龙尾山石亚于端溪。今虽多故坑,无有石出。环县皆山也,而石虽出他山,寔龙尾之肢脉俱得,谓之龙尾。
自州一百八十里至西坑口,入山谷林莽,盘屈鸟道又三十里;自县三十里过溪,大岭重复九十里,并至罗纹山下。
自州一百九十里,自县八十里,并至济口入山,又七十里至济源。
龙尾山,亦名罗纹山,下名芙蓉溪,石坑最多,延蔓百余里,取之不絶。
眉子坑,在罗纹山之西,从溪下至坑十余丈,坑中无土,深丈余,阔二三尺许。
罗纹里山,在罗纹山后。
罗纹旧坑,地名寨头,即钱云所访南唐采石故坑也。
水舷坑,在眉子坑
资料来自网友投稿和网络整理,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邮件sendtous@qq.com,我们第一时间移除
每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