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_科学松鼠会

需要科学知识的帮助,也希望自己在面临专业疑惑时,有科普作者能出来帮助他们。强势群体不需要你的背书,在任何时间,他们都有足够的力量将不科学的东西包装成科学的样子。随便抓一个弱势者,你都能从他身上发现诸多不文明、没科学的印迹,用科普的名义暴打一顿,又轻松又愉快,每次都能技术性击倒。但是这种文章你多写几篇,读者就抛弃你,因为他觉得你不过是借了几个科学术语自大而已,你其实并不在乎他缺乏科学知识的痛苦,你甚至希望以他无知的丑陋来衬托出你英俊的科学脸庞。
科学松鼠会具有知识,这个毫无疑问,他们也在强化爱与同情的特质。但愿他们很快可以成为一只罗素喜欢的松鼠,成为弱势群体信任的松鼠,成为最让人喜爱的科普吉祥物。 wwW、xiaoshuotxt.com 梁文道:从松鼠开始 txt小说-天堂 多年以来,辗转做过几份杂志的编辑,也曾替不同的报刊策划过各种版面,其中最苦恼的一件事是找不到人去写科学题材的文章。有时候明明出了一件震撼全球的大新闻(例如瑞士的cern建造了可能产生微黑洞的对撞机),但就是找不到恰当的人选去谈它。想必是我识人不多,有些时候,市面出了一本人人叫好的科普书,可是每个写手听到之后却都摇头摆手,避之则吉,结果显得我们的书评版很偏食。这个情况到了某些年度好书评选的活动里就变得更严重了,几十本候选书目竟没有一本科学书,而且各个评审都不觉得这是个问题。
五十年前,英国学者斯诺(c.p.snow)曾经用"两种文化"去形容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鸿沟;这个有名的说法在今天的学术界早已被人批得体无完肤,大家嫌它太过粗疏。但甩开"两种文化"的框架不管,斯诺所描述的那种现象却是我们至今都能痛切体会得到的日常现实。不知从何时开始,一个读书人不懂科学居然是正常的,一份书评杂志几个月不介绍一本科学书籍竟是不用辩解的。就算越出狭义的文化圈,我们主流媒体的科学素养也是十分贫血,在同一篇报导里面往往出现前言不对后语的逻辑谬误。为了省事,许多编辑记者干脆照译外电,对于有点技术含量的名词则略过不理,又或者不作解释,给人的感觉是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这已经不只是念人文科学的不懂自然科学,更是大众媒体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