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伤寒论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绵绵者,连绵而软也。如泻漆之绝者,前大而后细也。《正理论》曰:天枢开发,精移气变,阴阳交会,胃和脉生,脉复生也。阳气前(医统本作“先”)至,阴气后至,则脉前为阳气,后为阴气。脉来,前大后细,为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是知亡血。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赵本注:“一作纵”)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脉一息四至曰平,一息三至曰迟,小快于迟曰缓,一息六至曰数,时有一止者,阴阳之气不得相续也。
阳行也速,阴行也缓。缓以候阴,若阴气胜,而阳不能相续,则脉来缓而时一止;数以候阳,若阳气胜,而阴不能相续,则脉来数而时一止。伤寒有结代之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为死脉。此结促之脉,止是阴阳偏胜,而时有一止,即非脱绝而止。云此皆病脉。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动,为阴阳相搏,方其阴阳相搏而虚者,则动。阳动为阳虚,故汗出;阴动为阴虚,故发热也。如不汗出,发热,而反形冷、恶寒者,三焦伤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主行气于阳。三焦既伤,则阳气不通而微,致身冷而恶寒也。《金匮要略》曰:阳气不通即身冷。经曰:阳微则恶寒。
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脉经》云:阳出阴入,以关为界。关为阴阳之中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是阴阳之气相搏也,故名曰动。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阳脉寸口也,阴脉尺中也。上下同等,无有偏胜者,是阴阳之气和缓也,非若迟缓之有邪也。阴阳偏胜者为结、为促,阴阳相搏者为动,阴阳气和者为缓,学人不可不知也。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赵本作“阴”)者,如转索无常也。
《脉经》云:弦与紧相类,以弦为虚,故虽紧如(医统本作“而”)弦,而按之不移,不移则不足也。
经曰:弦则为减,以紧为实,是切之如转索无常而不散。《金匮要略》曰: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脉弦而大
资料来自网友投稿和网络整理,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邮件sendtous@qq.com,我们第一时间移除
每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