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存斋医话稿

。其中学术平常者。不过轻描淡写。而识见高明者。若欲另立意见。惟恐招人妒忌。万一不效。又虑损名。瞻前顾后。亦是大同小异了事。殊不知上天赋我聪明才智。若临证之际。不费一番思索。不用一番心血。代天宣化。救济苍生。只于此中求富贵。顾声名。以他人性命。痛痒无关。生死听天。清夜思之。
能无自愧。”按愿体医话一卷。扬州史 臣典所着。皆时医药石之言。多急救生全之法。孳孳为善。可谓无微不至。
陈文恭公谓“史君饱谙世故。曲体人情。其言质直而透切。智愚易晓。”偶录一则。蔼然仁者之言。切中时弊之论。窥见一斑矣。
〔三〕柯韵伯先生“气上腾便是水”一语。最足玩味。盖阳气凝结。津液不得上升。以致枯燥。治宜温热助阳。俾阴精上交阳位。如釜底加薪。釜中之水气上腾。而润泽有立至者。仲圣以八味肾气丸治消渴。亦此义。以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下有暖气上蒸。即润而不渴。若下虚极。则阳气不能升。故肺干而渴。譬如釜中有水。以板盖之。下有火力。暖气上腾。而板能润。无火力。则水气不能上板。终不可得而润也。然枯燥由于阴竭者。则是泉源既竭。必须大剂濡养频服。如救焚然。始克有济。同一枯燥证。有阴凝阴竭之分。二证霄壤悬殊。万一误投。死生立判。不可不细审也。
〔四〕痰属湿。为津液所化。盖行则为液。聚则为痰。流则为津。止则为涎。其所以流行聚止者。皆气为之也。庞安常有言。“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余谓“不治痰而治气”一语。为治痰妙谛。盖痰之患由于液不化。液之结由于气不化。气之为病不一。故痰之为病亦不一。必本其所因之气。而后可治其所结之痰。医旨绪余曰。“治痰当察其源。”倘以二陈统治诸痰。因于湿者固宜。使无湿则何以当之。如因于火。则当治火。火降金清。秋令乃行。水无壅遏。痰安从生。丹溪朱氏曰。“黄芩治痰。假其下火。”正谓此也。余可类推。
〔五〕河间刘氏曰。“肠胃郁结。谷气内发而不能宣通于肠胃之外。故善噫而或下气也。”余谓噫与下气。即属宣通。所以肝胃病往往得噫与下气稍瘥也。虽不能宣通于肠胃之外。而犹得宣通于肠胃之上下也。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