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门法律

其传。岐伯谓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
脾,如以缟裹黄。生于肾,如以缟裹紫。缟,素白也,加于朱、红、绀、黄、紫之上,其内色耀映于外,若隐若见。

面色由肌内而透于外,何以异此?所以察色之妙,全在察神。血以养气,气以养神,病则交病。失睡之人,神有饥色。

丧亡之子,神有呆色,气索自神失所养耳。小儿布痘,壮火内动,两目先现水晶光。不俟痘发,大剂壮水以制阳光,俾
毒火一线而出,不致燎原,可免劫厄。古今罕及此者,因并志之。

【律一条】
凡诊病不知察色之要,如舟子不识风汛,动罹复溺,卤莽粗疏,医之过也。


卷一 一明闻声之法

闻声论(附律二条)


喻昌曰:声者,气之从喉舌而宣于口者也。新病之人,声不变。小病之人,声不变。惟久病苛病,其声乃变。迨声
变,其病机显呈而莫逃,所可闻而知之者矣。《经》云:闻而知之谓之神,果何修而若是?古人闻隔垣之呻吟叫哀,未
见其形,先得其情,若精心体验,积久诚通。如瞽者之耳偏聪,岂非不分其心于目耶?然必问津于《内经》、《金匮》,
以求生心变化,乃始称为神耳。《内经》本宫商角征羽五音,呼笑歌哭呻五声,以参求五脏表里虚实之病。五气之邪,
其谓肝木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心火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脾土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
动为哕。肺金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肾水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变动者,迁改其常志也,以
一声之微,分别五脏,并及五脏变动,以求病之善恶,法非不详。然人之所以主持一身者,尤在于气与神焉。《经》谓
中盛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谓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谓言语善恶,不避亲疏
者,此神明之乱也。是听声中,并可得其神气之变动,义更精矣。《金匮》复以病声内合病情,谓病患语声寂寂然喜惊
呼者,骨节间病。

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只此三语,而下中上三焦受病,莫不有变动可征,妙义
天开,直可隔垣洞晰。语声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