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摘要
恶风寒表之实热也。壮热饮汤,为津液亏,里之虚热也;壮热饮水,为内火炽,里之实热也。
恶寒辨
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阳乘阴者,腰以下至足热、腰以上寒,宜栀子豆豉汤吐以升之,或用升阳散火汤以达之。若阴气上争,心腹满者,死。阴乘阳者,腰以上至头热、腰以下寒,桂苓丸以导之。若阳气上争,得汗者,生。(原注:阳邪陷入阴分,阴邪上干阳位二层,为辨证关键。)
内伤恶寒,得暖便减。外感恶寒,絮火不除。恶寒者,周身毛窍被寒遏郁,不得阳气以卫外,故皮毛洒淅,虽向火覆被,不能御其寒也。人身八万四千毛窍,太阳卫外之气也。若病在太阳之气,则通身恶寒。从头项而至背膂,太阳循行之经也。若病在太阳之经,则背恶寒。恶寒之外,又有身寒,着衣重复而身尚冷,乃三焦火热之气不能温肌肉也,急温之、灸之。
背恶寒者,背为阳气行道,或阴邪凝滞,或阳极似阴,故恶寒也。若寒邪在里,口中和而背恶寒者,属少阴证,宜附子汤;阳邪陷内,口燥渴而背恶寒者,属阳明证,宜人参白虎汤。若心下有留饮,背寒冷如掌大者,宜十枣汤。若湿痰凝聚背心,时有一块冷者,宜苓桂苍术甘汤加半夏、南星、芥子。
寒热辨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原注:热极生寒,寒极生热,所谓亢则害也。)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风气客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减饮食,其热也则消肌肉,使人R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往来寒热少阳证。寒热相因,小柴胡。如疟,寒热三五发,太阳麻桂等汤除。
伤寒伤风辨
(原注:风伤卫,卫主气,阳也。寒伤荣,荣主血,阴也。)
伤寒郁而后发热,伤风初起热即发。伤寒肢冷脉浮紧,伤风肢温浮缓脉。伤寒恶食汗涕无,伤风能食汗涕出。(原注:风为阳邪,寒为阴邪。)风寒相因相离少,三阳俱有恶寒风,恶风属阳法从表,三阴恶寒不恶风。
自汗
(原注;汗出而表不解者,或为风邪未尽,或为风湿相搏。)
自汗在太阳,为风邪,
资料来自网友投稿和网络整理,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邮件sendtous@qq.com,我们第一时间移除
每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