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科活人全书

中兼用参、朮、诃、蔻。等分又轻。何碍于事。一服不见功效。不知改方医治。又曰参、朮、诃、蔻等分轻少。故不应耳。于是多加参、朮、诃、蔻分两而再与服。致麻变证。重则腹胀喘满而不可救。轻则变为休息痢。而缠绵不已。然非仅麻出齐之后泻红黄色者。不宜兼用补涩。即麻已收之后。而泄泻黄红色。亦不宜兼用补涩。仍以加味三苓散治之。兼用补涩且不可。若专用补涩者。则杀人不待反掌之久矣。业斯道者。可不慎欤。
加味三苓散
猪苓 木通 车前子 赤茯苓(各七分) 泽泻(八分)黄芩(酒炒) 牛蒡子(炒研各五分)黄连(酒炒二分) 灯心五十寸引水煎。食后服。
升发清凉解毒当分先后第十二
升发清凉与解毒。此乃治麻之大法。用之须当分先后。次第由来混不得。
治麻用升发清凉解毒。法所宜然。然当分先后而施。不可混用。何也。麻初发热。恐难透表。
故当用升发疏表解肌之剂。使之易出。见标之后。与正出未透之间。宜发表而兼清凉。使血凉肌解。麻易出透。至麻到通身上下俱红。总成一片。垒垒如珠。手足之末。上下相同。无有空处。此为出透。斯时则当用清凉解毒之剂。不必兼用发表之药。一解即愈。若于初热正出之际。而即用寒凉解毒之剂。则气满血凝。肌肤闭密。不得开通。至麻不出。多生危候。是以于初热未出之时。及正出之际。只宜辛散。如荆芥、葛根、薄荷、前胡、牛蒡子、防风、苏叶、淡竹叶、石膏之类。可以施用。即麻黄亦当因证而施。使之易透。正收及收后。宜用寒凉解毒之剂。如元参、青黛、麦冬、黄柏、栝蒌根、黄连、黄芩、连翘、贝母、知母、栀仁、山豆根、淡竹叶等药。俱可施用。使毒火易得消散。方无后虑。
朱曰 何时当用疏表解肌之剂。何时当用发表兼清凉之剂。何时当用清凉解毒之剂。
作者一一指点。苦口婆心。
麻当分天时第十三
麻之法大非宜。强用须当分天时。春冬寒月犹似可。夏秋炎日切莫施。
古有 麻之说。虽近有理。然亦当分天时。如春冬严寒。麻为风寒所遏。闭而不出。 之以取汗。使腠理开豁。犹曰可也。若夏秋炎热之时。只宜令之于无风之处坐卧。以单被盖之。勿令其冒风冒暑耳。岂可 助。倘炎热而用 法。则火热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