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释谜

卧。睡而露睛。面色青白。恍惚神缓。嘘气软弱。
手足指冷。宜惺惺散。实则仰体而卧。睡不露睛。面赤气粗。口热燥渴。二便难。烦啼暴叫。手足指热。宜四顺清凉饮加柴胡。壮热恶风寒。为元气不充。表之虚热也。壮热不恶风寒。为外邪所客。表之实热也。壮热欲饮汤。为津液短少。
里之虚热也。壮热饮水。为内火燔烁。里之实热也。热而二便调和。风邪蕴结于里而发者。此表热。惺惺散加麻黄汗之。
热而颊赤作渴。睡眠不安。四肢惊掣者。此里热。四顺清凉饮。
卷二 发热烦躁
热辨温壮烦
王肯堂曰。温热与壮热。相类而异。一向热不止。由气血壅实。五脏生热。蒸熨于内。则眠卧不安。精神恍惚。熏发于外。则表里俱热。烦躁喘粗。甚则发惊痫也。轻则火府丹、金莲饮子。重则栀子仁汤。若但温温然不甚盛。是温热也。大便臭而黄者。此腹内有伏热也。四顺饮子。粪白而酸臭。则挟宿食不消也。紫霜丸。轻者少服。重者多服。节哺乳。当取微利。至五心热盛。烦躁不安。手足时欲露出。小便赤涩。谓之烦热。七宝散。若唇深红。饮水不止。竹叶石膏汤。
卷二 发热烦躁
热分惊积
阎孝忠曰。惊热者。遍身发热。或热而不甚。面青自汗。睡梦虚惊。颠叫恍惚。有因惊而生热者。有因热而生惊者。
钱氏导赤散、凉惊丸。皆其治也。
曾氏曰。积热者。腹中有癖而发热也。必眼胞浮肿。面黄足冷。发热。从头至肚愈甚。或闻饮食之气恶心。及肠疼呕吐。治同伤积。
卷二 发热烦躁
热有昼夜久暂之分
万全曰。按郑氏全婴方所云。血热者。巳午发热。夜则凉。指小儿血盛实而言也。盖谓巳午者。心火用事之时也。
心主血。血气行至巳午则阳气盛。阳气与正气相搏。故至期而发热。非其时者。非血热也。宜龙胆丸、地黄膏之类。海藏云。夜热属阴。四顺饮之类。此言血热在夜也。脉经云。小儿有宿食。尝暮发热。明日复止。此言宿食夜热也。积热者。久热也。疳热亦久。但兼面黄吃炭土。鼻下烂也。三因云。小儿积热者。表里俱热。遍身皆热。颊赤口干。小便赤。
大便焦黄。先以四顺饮利动脏腑。则热去。既去复热者。内热已解。而表热未解也。当用惺惺散。表热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