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集注

温气而即病者;有因冬时大暖,阳气不藏、因反受寒而至春病温者;有寒邪伏逆,因感冬温之气而发者,此皆因于冬温。故曰: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杳,为洽不同也。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天气尚寒,所受者皆名日伤寒。如工春节后,其中无暴夫寒,是无时行之寒气矣。又不冰雪,无冬时之凝寒来解炙。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冬时所受之寒,伏藏于内,感春时阳气而发,寒变为热,名日温病也。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及署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夫春分以后,天气和暖,至夏大热,非复有伤寒炙。然天时或有暴寒,为人所中,皆为时行之寒疫也。不正之气,与时相怜,故有轻重之分。虽受寒邪随时而皆为病热,故与冬时伏寒,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署病者,皆相似耳。但温署之病,寒已变热,与时交炽,当一惟滴凉解散。时行寒疫,始受之时,又当发散其寒。是以治法之有殊耳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
节气十二,中气+二,共二十四《内经》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调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
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疑漏或有至而不去此一句。按《金匮要略》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会。有至而太过,何故也?师曰:塑—太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已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已得甲子,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已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内经》曰:至而和则平,至而盛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来至而至者病。即是观之,脱漏明炎。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
《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清阳为天,动而不息。浊阴为地,静而不移。天地阴阳之气鼓击,而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