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彻

柴胡能条达之。
而后加以内消之药。则升降之道得。而物易以化矣。所谓宜升不宜降也。
大肠主津。小肠主液。肾为胃关。又主五液。其所以能变化传导者赖此耳。
若辛热躁烈之药。有以竭之。则烦躁斑黄谵妄之所由作也。如平胃散中。
浓朴。苦温者也。同以葛根则润。青皮枳实。苦而下降也。缓以甘桔则不峻。
楂肉味酸。能调五味而化油腻。广皮枳壳。能理气而快膈。若妇人多怒。加香附以调之。故伤寒里药。发表在前。汗液外泄。不可又用苍术木香草果豆蔻之属。复竭其液也。观其燥结。独用胆汁蜜导。又可知矣。所谓宜润不宜燥也。
枳朴汤枳壳(麸炒) 浓朴(姜汁炒) 桔梗 柴胡 广皮(各一钱)
山楂 葛根(各一钱五分) 甘草(二分炙)
加砂仁生姜。水煎。如寒未除。加紫苏一钱。伤面。加卜子一钱。邪在下。加青皮枳实各一钱。去枳壳服四五剂。邪已变化。如未大便。用猪胆或蜜煎导之。
按上表里二法。最为稳当。惟不竭其津液也。岂待清火而后愈乎。盖寒凉一早。食便不消。其热愈炽。所谓点沸不如抽薪也。
卷之一 伤寒
热症论
伤寒热症烦躁口干。耳聋目昏。唇焦舌赤。甚则发斑发黄。谵语狂妄。皆火为之芩连栀柏大黄之属。非正治之药乎。然而未可以骤也。如太阳表未解而脉浮数。火郁则宜发之也。少阳寒热呕而口苦。木郁则宜达之也。阳明胃实而热者。上郁则宜夺之也。惟邪热已深。蓄而不解。脉洪且数。长而有力。上焦。凉膈散。中焦。白虎汤。三焦。黄连解毒汤。虚烦。栀子豆豉汤。斑毒。
三黄石膏汤。发黄。茵陈栀子汤。导赤散。皆治火之剂也。殊不知有虚火实火之分。上焦虚渴。生脉散。中焦血虚发热。症类白虎。当归补血汤。下焦真水已竭。屡清不解。六味地黄汤。仲景恐肾水干。急下以存津液。何不亟亟滋阴。尚恐不及。反用承气以下之乎。余每治伤寒发热不止。脉来虚数。大便或行或结。口燥咽干。耳聋目瞀。胸中觉饥无所胀满。即股六味地黄大剂饮之。无不应手获效。真百发百中之神剂也。若以芩连栀柏。大苦大寒。
反伤真气。赵氏所谓以有形之水。沃无形之火。适足以伤生耳。安见其有济也。
按清火。有直折。从治。升散。甘缓。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