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彻
水诸法。须看其形色脉候虚实。及进寒凉而弥甚者。不可不知变计也。东垣升阳散火。内经导火归元。固有采其微者矣。
凉膈散大黄 朴硝 甘草 黄芩 山栀 薄荷(各二两) 连翘(四两)
各为末。每服五七钱。水煎服。
白虎汤石膏 知母(各三钱) 甘草(五分炙) 粳米(半合)
水煎服黄连解毒汤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各等分)
水煎。
栀子豆豉汤肥栀子(四枚) 香豉(五钱)
水二钟。煎栀子一钟。入豉煎至七分。去渣服。
三黄石膏汤黄连 黄芩 大黄 石膏水煎。
茵陈栀子汤茵陈(三钱) 山栀 大黄(各二钱)
水煎。
导赤散生地黄 木通 甘草(炙各一钱)
为末。每服一钱。竹叶汤调服。
升阳散火汤升麻 独活 羌活 防风 柴胡 葛根 人参 甘草 白芍药水煎。
生脉散人参(二钱) 麦门冬(一钱半) 五味子(三分杵)
水煎。
当归补血汤黄 (六钱蜜炙) 当归(四钱)
水煎。
卷之一 伤寒
舌论
凡看伤寒传变。首辨舌色。则寒热虚实之理。昭然可见。如口之渴与不渴。
津之有亡枯润。色之红赤淡白。苔之黄白焦黑。刺之多少。或易刮。或刮不去易生。肿之大小浓薄。伸缩之难易。饮之喜热喜冷。皆不可不细审也。仲景云。邪在表不渴。传里则渴。直中三阴则口不渴。蓄血者口亦不渴。此渴与不渴之宜辨也。汗多则液亡舌干。燥热妄投。舌亦干。湿家气不化。舌亦干。热甚则津枯。阴竭津亦枯。此津之有无枯润宜辨也。心火旺。则舌色赤。
脾气虚。则舌淡白。此色之红赤淡白宜辨也。胸中有寒。则苔白而滑。有食。
则苔黄。热甚则苔黑。肾水竭。则苔亦焦黑。此苔之黄白焦黑宜辨也。邪热浅则刺少。深则刺多。真阴衰亦刺多。又刺易刮者可治。刮不去易生者难治。此刺之多少难易宜辨也。湿热甚。则舌肿大。肾液亡。则舌亦肿大。若干且浓语不清者难治。此肿之大小浓薄宜辨也。舌虽干。易伸如常者可治。
舌缩不能伸不能言者不治。此伸缩之难易宜辨也。实渴则喜冷冻饮料。恣而无厌。虚渴则喜热饮。少与即止。此饮之寒热多少宜辨也。以上分别。最宜详细。而其尤要者。在兼脉与症。而察其虚实。施其补泻。他不具论。只如
资料来自网友投稿和网络整理,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邮件sendtous@qq.com,我们第一时间移除
每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