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卿子伤寒论
太阳之邪。传于阳明。为里实也。沉为在里。紧为里实。阳明里实。故必欲呕。
脉滑则太阳之邪。传于肠胃。以滑为阴气有余。知邪气入里。干于下焦也。沉为血胜气虚。是为协热利。浮为气胜血虚。是知必下血。经曰。不宜下而便攻之诸变不可胜数此之谓也。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若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
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病在阳。为邪在表也。法当汗出而解。反以冷水 之。灌洗。热被寒水。外不得出。
则反攻其里弥更益烦。肉上粟起者水寒之气。客于皮肤也。意欲饮水者。里有热也反不渴者。寒在表也。与文蛤散。以散表中水寒之气。若不瘥。是水热相搏。欲传于里。与五苓散。发汗以和之。始热在表。因水寒制之。不得外泄。内攻于里。结于胸膈。心下硬痛本是水寒伏热为实。故谓之寒实结胸。无热证者。外无热而热悉收敛于里也。与小陷胸汤以下逐之。白散下热。故亦可攻。
卷四 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文蛤散方第五十二
文蛤(五两味咸寒)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钱匕。服、汤用五合。
咸走肾邪。可以胜水气。
卷四 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白散方第五十三
桔梗(三分味辛苦微温)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平温) 贝母(三分味辛苦平)
上件三味为末。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
欲引衣自覆者。若以水 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辛散而苦泄。桔梗贝母之苦辛。用以下气。巴豆之辛。用以散实。
王宇泰云。右热实结胸及寒实结胸。活人不拘寒热。但用陷胸汤不瘥者。用枳实理中丸。应手而愈。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太阳之脉。络头。下项。头项强痛者。太阳表病也。少阳之脉
资料来自网友投稿和网络整理,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邮件sendtous@qq.com,我们第一时间移除
每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