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卿子伤寒论
谵语为邪客于腑。与阳争也。此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是邪不入腑。入于血室与阴争也。阳盛谵语则宜下。此热入血室。不可与下药犯其胃气。热入血室。血结寒热者。与小柴胡汤。散邪发汗。此虽热入血室而不留结。不可与发汗药。
犯其上焦热入血室。胸胁满。如结胸状者可刺期门。此虽热入血室。而无满结。不可刺期门。犯其中焦。必自愈者。以经行则热随血去。血下也已。则邪热悉除而愈矣。所为发汗为犯上焦者。发汗则动卫气。卫气出上焦故也。刺期门为犯中焦者。刺期门则动荣气。荣气出中焦故也。脉经曰。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岂谓药不谓针耶。
王宇泰云。犯胃气。谓下之。犯上二焦。谓发汗也。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邪当传里之时。支、散也。呕而心下结者。里证也。法当攻里。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为外证未去。不可攻里。与柴胡桂枝汤以和解之。
王宇泰云。支节。犹云枝节。古字通也。支结。谓支撑而结。若训作散。则不能结也。
南阳云。外证未解。心下烦闷者。非痞也。谓之支结。
卷四 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柴胡桂枝汤方第五十四
桂枝(去皮) 黄芩 人参(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娄氏云。病虽属太阳表证。而有里证兼之者。则不言太阳病。但称表不解。外证未去。其兼心下支结。则此条柴胡桂枝汤是也。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已经汗下之后。则邪当解。今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即邪气犹在半表半里之间。为未解也。胸胁满。微结。寒热。
心烦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也。小便不利而渴者。汗下后。亡津液。内燥也。若热消津液。令小便不利而渴者。其人必呕。今渴而不呕。知非里热也。伤寒汗出则和。今但头汗出。而余处无汗者。津液不足。而阳虚于上也
资料来自网友投稿和网络整理,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邮件sendtous@qq.com,我们第一时间移除
每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