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彻

火光。热厥畏热而不喜明。寒厥投热药或捍格而移时即安。热厥服香燥而呕逆弥甚。余一日初秋冒暑。
饮食未化。即便吐逆。少顷气上壅。四肢渐冷。语言难布。及按脉则细微。自思吐之太甚。故气逆不下。当晚以铁锈水磨下。觉少平。次日又出外不避暑。逾日复作。一友教以沉香磨服。气不下。若见日光与火。便觉厌极。且终夜危坐。不能安寝。余乃思曰。此火逆冲上四肢故冷。是热厥也。命取黑山栀三钱冷水调下。当饮便安。复治一女子。下痢艰迫。四肢冷。脉微细。一医欲用理中加茱萸治。余曰。此火邪内伏。非寒也。竟以山栀芍药黄连木香等而愈。况伤寒热厥从传经来。寒厥从直中来。又甚不侔者乎。
按二厥之外。有气厥者。五志过极。气郁不伸。脉必沉伏。妇人多见之。苏合香丸。乌药顺气选用。有痰厥者。体肥痰盛。气壅脉滑。宜导痰汤二陈汤。虚者倍加人参。有食厥者。发之必暴。饮食不化。填塞中焦。上部有脉。
下部无脉。盐汤探吐。最妙法也。有大吐血后或产后。去血过多。阳无所附。自汗手足冷。宜益气。独参汤理中汤之类。有真气虚寒者。参附汤八味汤。益火之原。以消阴翳。
卷之一 伤寒

之为言痉也。痉直而不柔和也。凡病至此。实危且迫。仲景以有汗无汗分刚与柔。尤当以失汗过汗分实与虚可也。如云太阳中风。重感寒湿则成。盖湿伤筋则拘挛。寒入骨则强直。小续命汤。有汗去麻黄。无汗去附子治之。此因邪气盛。而筋脉为之不利也。如云大发湿家汗。则成 。盖湿流肢节。大发其汗。则湿气复袭而侵之。筋脉重伤。关节不利。宜秦艽等舒筋利湿以和之。如云发产后病后失血疮家汗。则成 盖气血既亏。复耗其液。则筋脉失所滋养。而角弓反张之症见。乃气血大损故也。立斋以十全大补参附归脾肾气等汤。随症选用。实有卓见。若作风治。则失之矣。
小续命汤麻黄(去节) 人参(去芦) 黄芩 芍药(酒炒) 甘草(炙)
川芎 杏仁(去皮尖炒) 防己 官桂(各一两) 防风(一两半)
附子(炮去皮脐五钱)
每服五钱。姜五片。水煎服。刚 去附子。柔 减麻黄。
秦艽升麻汤升麻 葛根 甘草(炙) 芍药(炒) 人参(各五钱) 秦艽 白芷 防风 桂枝(各三钱)
每服一两。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