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卿子伤寒论

戟之苦以泄水。水者。肾所主也。
甘者。脾之味也。大枣之甘者。益土而胜水。
杜壬云。里未和者。盖痰与燥气壅于中焦。故头疼。干呕。短气。汗出。是痰膈也。非十枣不治。但此汤不宜轻用。恐损人于倏忽。用药者慎之。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 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太阳病。因发汗。遂发热恶寒者。外虚阳气。邪复不除也。因复下之。又虚其里。表中虚邪内陷。传于心下为痞。发汗表虚为竭阳。下之里虚为竭阴。表证罢为无阳。
里有痞为阴独。又加烧针。虚不胜火。火气内攻。致胸烦也。伤寒之病。以阳为主。其人面色青。肤肉 动者。阳气太虚。故云难治。若面色微黄。手足温者。即阳气得复。
故云易愈。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心下硬按之痛。关脉沉者。实热也。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虚热也。大黄黄连汤。以导其虚热。
卷四 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大黄黄连泻心汤第五十八
大黄(二两味苦寒) 黄连(一两味苦寒)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内经曰。火热受邪。心病生焉。苦入心。寒除热大黄黄连之苦寒。以导泻心下之虚热。但以麻沸汤渍服者。取其气薄而泄虚热。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者。虚热内伏也。恶寒汗出者。阳气外虚也。与泻心汤攻痞。加附子以固阳。
卷四 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附子泻心汤方第五十九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本因下后成痞。当与泻心汤除之。若服之。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
为水饮内蓄。津液不行。非热痞也。与五苓散。发汗散水则愈。一方。忍之一日。乃愈者。不饮水者。外水不入。所停之水得行。而痞亦愈也。
伤寒汗出解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