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卿子伤寒论

。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胃为津液之主。阳气之根。大汗出后。外亡津液。胃中空虚。客气上逆。心下痞硬。
金匮要略曰。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令噫。干噫食臭者。胃虚而不杀谷也。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土弱不能胜水也。与泻心汤以攻痞。加生姜以益胃。
卷四 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生姜泻心汤方第六十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一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
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伤寒中风。是伤寒或中风也。邪气在表。医反下之。虚其肠胃而气内陷也。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者。下后里虚胃弱也。心下痞硬。干呕心烦。不得安者。胃中空虚。客气上逆也。与泻心汤以攻表。加甘草以补虚。前以汗后胃虚。是外伤阳气。
故加生姜。此以下后胃虚。是内损阴气。故加甘草。
卷四 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甘草泻心汤方第六十一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成氏云。气结而不散。壅而不通。为结胸。陷胸汤为直达之剂。塞而不通。否而不泰。为痞。泻心汤为分解之剂。痞与结胸。有高下焉。邪结在胸中。故曰陷胸。留邪在心下。故曰泻心。
沈亮宸云。半夏泻心。甘草泻心。皆下后伤真气之过也。生姜泻心。因于食。大黄泻心。因于热。附子泻心。因于寒。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
当利其小便。
伤寒服汤药下后。利不止而心下痞硬者。气虚而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