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浅注

不除。复重吐之。(诛伐无过。 一则大下以伤其胃。 一则吐伤上焦之阳。而下焦之阴火乘之。以致)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火乘于上。阳虚于下。以致决渎失职。)小便不利。(釜底乏薪。)水谷不化。(水气日盛。而)面目手足(皆见)浮肿。又与葶苈丸下(其)水。(虽非治其病根。而肿势证既盛。)当时如小瘥。(此后或因)食欲过度。肿复如前。(又加)胸胁苦痛。象若奔豚。(且)其水(气)扬溢。(时)则咳(而)喘逆。(治者)当先攻击。(与桂苓五味甘草汤类。)
冲气令(其即低而)止。(止后方)乃治(其)咳。(用苓甘五味姜辛汤等。令其咳止。
)咳止。其喘(不治而)自瘥。(所以然者。病根深固。不能骤除。当)先治(冲气咳喘之)新病。(而水气之)病当在(所)后。(虽然。治病必溯其所由来。关元结寒。
水病之所由来也。)
徐忠可云、此言正水之成。有真元太虚。因误治成水。又误治而变生新病。当以治新病为急。按第十二章。痰饮咳喘病。有小青龙汤加减五方之法。一字一珠。宜参看。
(兹试为各证补言其未及。而并出其方。)风水。(其)脉(必)浮(而其为本证之确据者。则在)身重。(又合之)汗出恶风(及前后论列诸证。或兼或不兼)者。(一见身重脉浮。汗出恶风。其为风水内挟湿气无疑矣。以)防己黄 汤主之。(若胃中不和。兼见)腹痛者加芍药。(以泄之。)
按此节即太阳病。脉浮汗出恶风者。中风症也。盖以太阳为寒水之经。病则水不行。
水不行。则必化湿。而生胀满矣。故名曰风水。其证身重脉浮者。内挟湿气无疑矣。
故以防己黄 汤治之。张隐 云、防己生汉中。纹如车辐。主通气行水。 术解肌散湿。
助决渎之用。姜枣草和营卫补中央。交通上下之气。使气行而水亦行矣。腹痛者。胃不和也。加芍药以泄之。湿气篇云、胃不和者。加芍药三分。可知耳。徐注谓为补脾之虚。误矣。
防己黄 汤 (见湿病 尤云。水与湿。非二也。)
风水(证。身重则为湿多。而此则)恶风。一身悉肿。(则为风多。)脉浮不渴。
(病在表而不在里也。身原无汗。而)续(偶见其)自汗出。(身)无大热。(其微热不去。
为表实也。以)越婢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