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诀乳海

于上而旺于天。金能克木。故肝木生发之气。伏于地下。非木郁而何。吐去上焦阴土之物。木得舒畅。则郁结去矣。此木郁达之也。
卷四
濡脉指法主病
七濡者阴也。指下寻之似有。再再还来。按之根据前却去曰濡。主少力。五心烦热。脑转耳鸣。下元极冷。
濡。阴水也。他本俱释为阴金。非也。洁古曰。浮涩弱属金。沉滑濡属水。是以知濡为阴水也。然濡而为不及之水者。何也。谓阳已竭。而阴无所附也。指下寻之似有者。非若他脉之真有。而似乎有也。则为阳已竭矣。再再还来。是阴欲附也。按之根据前却去。是阴欲附而无所附也。经云。阳为阴使。今阳已竭。故主少气力。阴无附。故五心烦热。水不足。故脑转耳鸣。
阳已衰。故下元极冷。
按脉经第一篇。有软脉而无濡脉。要知濡即软也。又云。软脉极软而浮细。一曰按之无有。举之有余。一曰小而软。软一作濡。曰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轻手相得。
卷四
歌曰
按之似有举之无。髓海丹田定已枯。四体骨蒸劳热甚。脏腑终传命必殂。
按之似有。阴无所附也。举还无。阳已竭也。髓海丹田定已枯。肾水已涸也。四体骨蒸劳热甚。谓水已涸。而虚火煎熬也。脏腑终传命必殂。谓肾病传心。心病传肺。肺病传肝。肝病传脾。脾复传肾。经曰。传终者死。是传其所胜也。
按经云。三部脉濡弱。久病得之不治自愈。治之死。卒病得之生。
卷四
又歌曰
濡脉关前人足汗。
关前。阳位也。濡。阳衰之脉也。足汗。多汗也。汗阴血所化也。阳部而见阳衰之脉。是阳气已虚。不能卫护其阴。则阴气外泄。故其人多汗耳。
按脉经云。寸口脉濡。阳气弱。自汗出。是虚损病。宜服干地黄汤。薯蓣丸。
内补散。牡蛎散并粉。针太冲补之。
当关少气精神散。
夫精气神。乃身之三宝也。经曰。精生气。气生神。是以精极则无以生气。
气少则无以生神。中焦者。荣气之所出也。今关部而见濡脉。则中气大虚。而精与神亦为之耗散矣。
按脉经云。关上濡下重。又云关脉濡。苦虚冷。脾气弱。重下病。宜服赤石脂汤。女萎丸。针关元补之。
尺部绵绵即恶寒。骨与肉疏都不管。
尺所以候下焦者也。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