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注金匮要略
但因下焦之虚脱。而招上中之下陷耳。上焦之血下陷。故轻取之脉以浮见。中焦之气下陷。故中取之脉以弱见。只用补其下而复提之。不特血反故道而病愈。且血宁则气聚。而欲绝之脉自起。并中上二焦之气血得还。而浮弱之脉亦可渐变矣。此春秋讨罪。而独严主令之义也。又上条之血。从足阳明之胃络。渗入胃中而下。故黄土汤之方意。瞩目在胃中者居多。此条之血。从手阳明之大肠络。渗入肠中而下。故赤豆当归散。只注意在大肠而已。诸解梦梦。俱道不着。
十七条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此承本篇第四条尺脉浮二节。并七条之面无血色、脉沉弦二句。而言治衄之法。吐血二字。特因同源异出者而连及之耳。泻心非吐血之正例也。与柏叶汤症细辨自见。误用则立死矣。心气不足。兼下焦有余之实邪而言。详首二条惊悸下。以下焦之有余。而凌犯上焦之不足。病神志则为惊悸。病气血则为吐衄。神志杳冥。天之道也。故主清虚之气药。补上以泄下。桂枝救逆汤、半夏麻黄丸之辛甘而温者。是也。血气形质。地之化也。故主重浊之味药。平地以成天。本方大黄、连、芩之苦寒。是也。门人问曰。柏叶汤症。则主温剂。泻心汤症。则又主寒剂。几不知仲景之所谓心气者何在。毕竟是寒是热。且柏叶泻心两症之所以异。并泻心一症之何以或吐或衄也。余曰。悉哉问也。夫心气者。托于心之血。而又为神之奥宅。外与心肺夹空之宗气相因。譬之于水。
心气如井泉。心下之气如江河。虽不相通。然而井泉尝视江河以为消长者也。其性温温。其道存存。如太和生气之在春。故遇寒、则畏结而不伸。遇热、则恶焦而欲奔。尝立于不寒不热之间。而独尊者也。若夫沉取脉绝。虚寒在下。上冲于肺。肺恶寒湿。形缩喘咳。气血上并。涌出内络。是为寒因。寒者热之。理所宜也。至于寸口动弱。沉弦在尺。动弱、上虚。沉弦、下实。虚者、招侮。实、则上击。以实乘虚。地 天德。阳位扁浅。气血逼侧。出从上窍。其理可得。掘地疏河。神禹妙策。地平天成。圣人之则。是为塞因。塞者通之。乌可已哉。脏腑内主。
经络外裹。内外相通。各有玄窍。经络
资料来自网友投稿和网络整理,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邮件sendtous@qq.com,我们第一时间移除
每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