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卿子伤寒论

出少者为适当。故自和。汗出多者。反损正气。是汗出太过也。
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阳脉实者。表热甚也。因发汗。热乘虚蒸。津液外泄。致汗出太过。汗出多者亡其阳。阳绝于里。肠胃干燥。大便因硬也。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浮芤相搏。阴阳不谐。胃气独治。郁而生热。消烁津液。其阳为绝。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趺阳者。脾胃之脉。诊浮为阳。知胃气强。涩为阴。知脾为约。约者。俭约之约。
又约束之约。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与脾约丸。通肠润燥。
卷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麻仁丸方第八十
麻子仁(一升味甘平) 芍药(半升味酸平) 大黄(一斤去皮味苦寒) 浓朴(一斤炙去皮味苦寒) 枳实(半斤炙味苦寒) 杏仁(一斤去皮尖熬别作脂甘温)
上六味。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和为度。
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子杏仁之甘。缓脾而润燥。津液不足。以酸收之。芍药之酸。以敛津液。肠燥胃强。以苦泄之。枳实浓朴大黄之苦。下燥结而泄胃强也。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谓胃承气汤汗之。
蒸蒸者。如热薰蒸。言甚热也。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则表邪已罢。蒸蒸发热。
胃热为甚。与调胃承气汤下胃热。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内经曰。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热在上焦则吐。吐后不解。复腹胀满者。邪热入胃也。
与调胃承气汤。下其胃热。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吐下发汗。皆损津液。表邪乘虚传里。大烦者。邪在表也。微烦者。邪入里也。小便数。大便因硬者。其脾为约也。小承气汤和之愈。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