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集成

用参耆而不用八味者,因其穴宅无寒也。其有专用六味而不用桂、附者,因其穴宅无水也。补则同,而引之者稍不同耳。盖外感之火以凉为清,内伤之火以补为清也。
然又有清之而不量其人者,何也?夫以壮实之人,而患实热之病,清之稍重,尚为无碍。若本体素虚,脏腑本寒,饮食素少,肠胃虚滑,或产后、病后、房室之后,即有热症,亦宜少少用之,宁可不足,不使有余。或余热未清即以轻药代之,庶几病去人安。倘清剂过多,则病热未已而寒生矣。此清之贵量其人也。然又有清之而不量其症者,何也?夫以大热之症而清剂太微,则病不除,微热之症而清剂太过,则寒症即至。但不及犹可再清,太过则难医药矣。且凡病清之而不去者,犹有法焉,壮水是也。王太仆云:「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滋其肾。肾水者,天真之水也。取我天真之水以制外邪,何邪不服,何热不除?而又何必拘于寒凉,以滋罪戾乎?」由是观之,外感之火尚当滋水以制之,而内伤者更可知矣。大抵清火之药不可久恃,必归本于滋阴。滋阴之法,又不能开胃扶脾以恢复元气,则参、苓、耆、朮亦当酌量而用。非曰清后必补,但元气无亏者可以不补,元气有亏者必须补之。俟其饮食渐进,精神爽慧,然后止药可也,此清之贵量其症也。
总而言之,有外感之火,有内伤之火。外感为实,内伤为虚,来路不同,治法迥别。
宁曰:热者寒之,遂足以毕医家之能事也乎。
论温法
温者,温其中也。脏受寒侵必须温剂。经云:寒者热之是已。
然有当温不温误人者,即有不当温而温以误人者;有当温而温之不得其法以误人者;有当温而温之,不量其人,不量其症与其时以误人者,是不可不审也。
天地杀厉之气,莫甚于伤寒。其自表而入者,初时即行温散,则病自除。若不由表入而直中阴经者,名曰中寒。其症恶寒厥逆,口鼻气冷;或冷汗自出,呕吐泻利;或腹中急痛,厥逆无脉,下利清谷,种种寒症并见,法当温之。又或寒湿侵淫,四肢拘急,发为痛脾,亦宜温散。此当温而温者也。
然又有不当温而温者,何也?如伤寒热邪传里,口燥咽干,便闭谵语,以及斑黄狂乱,衄吐便血诸症,其不可温,固无论矣。若乃病热已深,厥逆渐进,舌则干枯,反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