疡科心得集

,坚硬如石者逆。经云:肉之小会为溪。溪者,二肘、二膝、四腕也。凡脾病在溪;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膝;凡筋病皆属于节,筋乃肝之余,故又属肝。是以溪会有病,皆从脾肾肝三经邪气乘之也。倘两膝俱生,即属败证,不治。治法:湿热者,宜清利解毒,萆化毒汤主之;寒湿者,宜温散和营通络,桂枝和营汤主之。
[卷中] 辨委中毒膝眼毒论
委中毒,生于膝湾内委中穴(穴在膝后中央褶纹陷中),属膀胱经。经曰:中毒,由胆经积热流入膀胱,壅遏不行而成。夫膀胱为聚湿之所,热入混淆,注于络脉生痈,则莫非湿热凝结为患。初起木硬肿痛微红,屈伸艰难,故又名曲鳅,寒热不退则成脓矣。治宜清湿热、活血化瘀、舒筋散邪。若不速治,恐筋缩,遂成废疾。
膝眼毒,生于膝盖骨下两旁膝眼中,又名托疽。外侧者属足少阳胆经,内侧者属足太阴脾经。初起必先膝眼酸痛,后乃肿作痛成脓。系湿火注聚而成者多,亦有肾经感受风邪,寒湿相侵而受者。其寒湿、湿火之别,一则形高肿而色赤,一则形微肿而色白。必细认清楚,然后施治,始无差误。
[卷中] 辨鱼肚毒腓疽黄鳅痈论
鱼肚毒,生于小腿肚上,属足少阴与足太阳二经。初起憎寒壮热,烦躁,结肿痛。皆由肾经素亏、膀胱湿热下注而成。宜服清利湿热、凉血和营之剂;成脓后,即宜刺破,勿使毒瓦斯蔓延,致久难收口;虚,则以补剂托之。
如小腿肚漫肿坚硬下塌,紫暗痛者,即名腓疽。穿溃后,出稠脓兼血者为顺,出清水者为凶。初服仙方活命饮,或萆化毒汤;溃后,宜八珍汤、十全大补之属,补其气血。
黄鳅痈,生于小腿肚里侧,又名胫阴疽,由肝脾二经湿热凝结而成。微红微肿,坚硬如石,三、四寸许,痛楚难禁。如期溃出稠脓者,吉;如溃流污水败酱者,凶。治同痈疽。
[卷中] 辨跗阴疽接骨发论
跗阴疽,生内踝上三寸,初生小泡,疼痛日增,坚硬赤肿,渐如鸡卵,破流血水。系三阴交会、湿热积聚而成。治同痈疽。但三阴交系纯阴之穴,收敛迟缓,调理不可不慎。
接骨发,生于小腿肚之下,胫骨与足后跟骨相接处,故名之。此属膀胱经湿热凝结而成。初如核桃,坚硬漫肿,色红、急胀、微疼,脓宜速溃,迟则脓毒损筋,筋脉既伤,腿缺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