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味清内,得寒凉而解,苦酸而收,不必用下,承气汤走马之粪也。却之却之。
卷中 古今名医暑证汇论
李东垣 暑伤胃气论
刺志论云: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热伤气故也。痿论云: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则阳气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能胜火,则骨枯而髓虚,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此湿热成痿,令人骨乏无力,故治痿独取阳明,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脑气促,肢节沉痛,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少,大便溏而频,或痢出黄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不病也。自时当长夏至此,已采入正款,不敢摆刖,故重出其脉中得洪缓,若湿气相搏,必加以迟,病虽互换少差,其天暑湿令则一也。
宜以清燥之剂治之,名曰清暑益气汤主之。
清暑益气汤黄 (汗少者减五分) 苍术(泔浸,去皮,各一钱五分) 升麻(一钱) 人参(去芦) 白术 橘皮 神曲(炒) 泽泻(各五分) 甘草 黄柏(酒浸) 当归身 麦门冬(去心) 青皮(去白) 葛根(各三分) 五味(九个)
《内经》云: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炅则气泄,今暑邪干卫,故身热自汗。以黄 、人参、甘草、补中益气为君,橘皮、当归身、甘辛微温,养胃气,和血脉为臣,苍术、白术、泽泻、渗利除湿,升麻、葛根、苦甘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湿胜则湿不消而作痞满,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温,消食快气,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以黄柏苦辛寒,借甘味泻热补水虚者,滋其化源,以五味子、麦门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伤庚金为佐也。
上 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粗稍热,食远服。
按:东垣意见精密。立方中和,清暑益气汤一剂近世多宗之。然气血虚弱之人,用之最宜,如遇强壮者,不能取效,且助温火,不可不斟酌也。
卷中 古今名医暑证汇论
朱丹溪 中暑论
中暑论曰: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热之气着人也,有冒、有伤、有中,三者有轻重之分,虚实之辨,或腹痛水泻者,胃与大肠受之,恶心者,胃口有痰饮也,此二者冒暑也。可用黄连香薷饮、清暑益气汤,盖黄连退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