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小学

疏风吐下之类。更以伤中感三证别辨为治乃妙。
气虚卒倒。降痰益气。火热而甚。燥热潮热。随经治之。阴虚补虚。
阴虚火动亦发热。
勿骤凉治。
虚热勿用凉寒药为治。
轻可降散。实则可泻。重者难疗。从治可施。
此治热之例。如寒凉药正治。热不退。加热剂从而治之。
中寒感寒。阴毒阴逆。四肢厥冷。腹痛唇青。
经云。痛有不可按者。有按之无益者。乃寒气客经脉之中。与正气相搏。则脉满。故痛而不可按。寒气客于侠脊之脉。深按不能及。故按之无益。重中于寒。则痛久不能止。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而痛止。寒气客于冲脉。则脉不通气因之故喘动应乎。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血脉泣。泣则血虚。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心背而痛。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厥气客于阴股及小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气稽留不得行。故久而成积。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如死状。不知人。气复反则生。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寒气正少腹。故痛而不得大小便。病亦名曰疝中。谓不因气动。偶然当而为病。感因形动。虚而感入。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而手足逆冷是也。
退阴正阳。急可温中。
治例见阴证要略。
伤寒所致。 病有二。发热恶寒。头颈项强。腰脊反张。口噤面赤。螈 如痫。有汗柔。无汗名刚。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肝气乘脾。故泄利。
夏伤于暑。秋必痢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冬时中寒而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者。
热极重于温也。亦先夏至曰为病温。后夏至曰为病暑。温暑之病。皆本于伤寒也。古人言感四时乖戾之气通谓之伤寒。
夏月身热。汗出恶寒。身重脉微。渴乃中 。
伤寒论中 证者三无治法。唯东垣清暑益气之法至允。宜扩充之。
春时病温。温疫温毒。温疟风温。脉证分异。五种疾因。
温疫病。如传染一家尽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