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全书

生病。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 之,血主濡之也( ,熏蒸也。濡,湿润也。人身经络,气主 之而不闭,血主濡之而不枯,始得周流而不息,不 不濡则病矣)。气留而不行者,气先病也;血滞而不濡者,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也(邪由外入,先气而后血,血根据气而升降,故气受邪,必传之于血。气留则寒,其脉浮涩;血滞则热,其脉沉涩)。(《二十二难》篇文)
后编·枢要
经络篇第五
《素问》曰:人有大谷十二分(肉之大会为谷。十二分者。十二经脉之部分也。),络脉十四(十二经之络,并任督二脉之络,为十四也。按《难经》不言任督,而言阳跷,阴跷,与王注《素问》不同,又并脾之大络,为十五。意者经以其起自于脾,故不及之欤),孙络三百六十五(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也),小溪三百五十四,各少十二俞也(小络所会,谓之小溪,本亦三百六十五,除十二俞,当三百五十三,今作四者误)。溪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气(下会,《甲乙经》作舍)。(合《五脏生成》、《征四失论》、《气穴论》三篇文)
《灵枢》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不能经大节之间,又因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故其会皆见于外。经脉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虚实以气口知之。其常见者,唯足太阴脾经脉,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耳。(隐括《脉度》、《经脉》两篇文。)(娄全善曰:滑伯仁着《十四经络发挥》,释经脉为曲,络脉为直;经为营,络为卫。故为手太阴脉,其支从腕后出次指端,交于手阳明者,为手太阴络。手阳明脉,其支从列缺,上挟口鼻,交于足阳明者,为手阳明络。凡十二经之支脉,伏行分肉者,皆释为络脉,与经言络脉,浮而常见,必行绝道,不经大节,及不当数者,不同一也。又谓足少阳脉,走自锐 ,作三折;从目锐 至完骨为一折,自完骨至睛明为一折,自睛明至风府为一折,与经言起于目内 ,上抵头角,下耳后,不言曲折者不同二也。又谓气行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十丈,适当寅时,复会于手太阴,是以积于胸中,呼吸与营周相会之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