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卿子伤寒论


及先烦后躁者。皆可治。外热为无根之火。故但躁不烦。及先躁后烦者。皆不可治。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四日。表邪传里。里不和。则不能食而呕。今反能食而不呕。是邪不传阴但在阳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内经曰。大则邪至。小则平。伤寒三日。邪传少阳。脉当弦紧。今脉小者。邪气微而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内经曰。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寅卯辰少阳木王之时。
卷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为病。阳邪传里也。太阴之脉。布胃中。邪气壅而为腹满。上不得降者。呕吐而食不下。下不得升者。自利益甚。时腹自痛。阴寒在内而为腹痛者。则为常痛。此阳邪干里。虽痛而亦不常痛。但时时腹自痛也。若下之。则阴邪留于胸下。为结硬。经曰。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
王三阳云。此风寒中于太阴经。非阳邪传里也。若阳邪传里。正当下之。何结硬之有。况痞字与硬字亦自分别。邪之初起。必先入经而后入腑脏。此邪中太阴经。其病犹在上膈。非中脏腑之阴证也。当用辛甘之药温散之。则邪散去而自和矣。今误下之。则邪气乘虚入胸膈间作硬耳。
黄仲理云。宜理中汤。阴经少有用桂枝者。如此证。若肺浮。即用桂枝汤微汗之。
若恶寒甚不已者。非理中四逆不可。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脾也。主营四末。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者。风淫末疾也。表邪少则微。里向和则涩而长。长者、阳也。阴病见阳脉则生。以阴得阳则解。故云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脾为阴土。王于丑亥子。向阳。故云解时。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经曰。浮为在表。沉为在里。太阴病脉浮者。邪在经也。故当汗散之。
王宇泰云。在太阳。则脉浮无汗。宜麻黄汤。此脉浮。当亦无汗。而不言者。谓阴不得有汗。不必言也。不用麻黄而用桂枝者。以阴病不当更发其阳也。须识无汗亦有用桂枝证。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