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汉医学

《景岳全书》曰:「四味回阳饮(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元阳虚脱,危在顷刻者。」
《卫生宝鉴‧补遗》曰:「四逆加人参汤,治伤寒阴证,身凉,额上手背有冷汗。」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四逆汤证而心下痞硬者。」
求真按:「以此说,可知本方之腹证矣。」
《方机》本方主治曰:「下利恶寒,脉微,手足厥冷,或心下痞硬者。」
《方舆輗》本方条曰:「血脱,及于手足逆冷者,…宜亟与四逆加人参汤,若迟延即不救。」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此方主因下利脱证,茯苓四逆汤主汗下脱证,然医者不必拘泥,唯能操纵自在,诸方莫不如是。按,此条疑有脱误。」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以亡血、亡津液为目的,后世一名参附。然仲景阳虚主附子,阴虚主人参。」
茯芩四逆汤之注释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伤寒论》)
【注】
本条由下说可解。
《金鉴》曰:「大青龙证,为不汗出之烦躁,乃未经汗下之烦躁,而属于实也。此条为病不解之烦躁,乃汗下后之烦躁,而属于虚也。然脉之浮紧与沉微,自当有别。」
山田氏曰:「发汗或下之后,仍不复常,反生烦躁者,为亡阳假热(求真按:『亡阳假热,作阴虚为佳』)之烦躁,与干姜附子汤之烦躁同(求真按:『宜作与干姜附子汤之烦躁相似』),而与干姜附子汤相比,则其证稍异。大青龙汤条所谓汗多亡阳,遂虚而恶风烦躁者是也,非实热之烦躁也,宜与茯苓四逆汤而回复其阳气。按干姜附子汤条,是汗下俱犯证,此则或汗,或下,仅犯其一耳,观『若』字可知,成无己作汗下两犯解,非也。此盖四逆汤证(求真按:『宜作四逆加人参汤证』)而兼烦躁耳,何谓四逆汤证乎?曰:『下利清谷,或下利腹胀满,或自利不渴,或大汗出,腹内拘急,四肢厥逆而恶寒,或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或膈下有寒饮干呕,或大汗大下利而厥冷之类是也。若夫言脉,则或浮而迟,或弱,或沉,或脉微欲绝之类是也。』」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4.8克,人参1.2克,甘草2.4克,干姜7.8克,附子12克。
上细锉,以水一合,煎五勺,去滓,顿服。
先辈之论说治验
《圣济总录》曰:「平胃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