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素问直解

也,华色者,其荣也。是
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
此言精水之气,从心气而外出也。五脏之精,心为之主。故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五脏之精,随心气而注于目,故目者,其窍也。五脏之精,随心气而荣于色,故华色者,其荣也。德,犹得也。是以人心有得也,则气和于目。目者其窍,此其验矣。亡,犹失也。人心有失,则忧知于色,华色者其荣,此其验矣。五脏之精,随心外出,是以心有悲哀,则泣下,泣下,则水所由生,以明泪水从目泣而生,目泣从心悲而出也。
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宗精
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之裹之。故水不行也。
此言肾精为水之主,肾精持之,而水不出也。宗,犹聚也。水之聚者,渐积而成,故曰水宗者,积水也。水积于下,其性阴柔,故曰积水者,至阴也。肾精为水之本,故曰至阴者,肾之精也。流行之水,则外出,宗精之水,则不出,故曰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而不出也。持之者,乃辅之裹之,故水藏而不行也。
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谚有曰:心悲名曰
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
承上文心动水行,肾持水藏之意,而言水火相感,神志俱悲,而后泪出也。故曰夫水之精为志。志,肾所主也。火之精为神;神,心所主也。若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而为泪也。
故谚有曰:心悲名曰志悲。由此观之,则心志相通,而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
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
出也。
上文心志相通,心悲名曰志悲,此言心不传志,而志独悲也,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即上文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之谓也。然有心气不传于志,而志独悲者,志悲于内,故泣出也,以明目之生水,则泣出于外,肾志独悲,则泣出于内。由是,可以知水所从生矣。
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
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
此言心悲水流而涕从之,以明涕所从出也。凡人泣必有涕,而涕所从